剛開始看得時候也不能理解,作者對她的丈夫說她不想做飯,為什麼?因為不想做?可以想像她和丈夫這樣說的時候對方的驚訝神情。我媽媽一直為我們做飯打掃,我沒有想過她到底想不想做、該不該做,只覺得那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
可過一陣子突然想通了,在這個世上,沒有人可以勉強別人做他不想做的事。
現今社會中有許多人會有「身為媳婦,就該……」、「身為兒子/女兒就該……」的想法。但畢竟每個人來自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的價值觀,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別人身上,只會讓雙方感到辛苦。
作者其實怎麼看都是個好媳婦:丈夫不幫忙家務情況下照顧兩個孩子、過年節的時候回公婆家幫忙。但是卻因為出門太久會讓婆婆不高興、丈夫在家抽菸等瑣事感受到很大的壓力。即使抱怨也只會得到「這種小事妳就忍耐一下」這些片段讓我感同身受。明明是不合理的事情,卻因為角色或身分地位被強迫接受。
小時候和姊姊在家會被要求幫忙做家事,但是如果反問「為什麼弟弟不用做,只叫我們兩個做」的話,媽媽就會很生氣地說:「養妳們這麼大,叫妳們做事都不行」「我是妳媽媽,叫妳做就做,意見那麼多還頂嘴」以此迴避我「為什麼弟弟不用做家事」的疑問。其實答案很簡單只是媽媽說不出口:「因為他是兒子」但是年幼的我覺得很莫名其妙,逐漸累積了「反正跟妳講什麼妳也不會聽」「媽媽就是不講道理」的想法。
作者結婚之後,為了做好媳婦的角色,逐漸失去了自己。這本書提供了許多機會讓我們重新思考一些我們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看完之後不是變成叛逆媳婦,而是心境變得溫柔,多了一些同理心,以及對自己內心世界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