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為身兼多職──作家、演員和牙醫「一青妙」所著,一青妙的父親來自基隆顏家,母親則是日本人,關於母親的故事可以參考作者另一本著作《我的箱子》。這本書較像散文集,匯集作者對於臺灣的記憶和紀錄,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述及祖父顏欽賢、父親顏惠民和二二八事件的關係,在事件爆發之際,一青妙的祖父被地方推判為處理委員之一,代表人民向政府訴求,然而軍隊展開武力鎮壓時,祖父登上首謀名單,遭到通緝的祖父為此躲藏一陣子,而父親則是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前抵返台,一青妙從蒐集的資料拼湊出父親當年曾參加共產黨組織的地下活動與讀書會,因為害怕被舉發為異議份子,所以才遠走異鄉。
臺灣今年初才通過〈病主法〉,因此讀到〈母親對安樂死的想法〉時,我「特別」仔細地閱讀,「母親列出財產清單,整理不要的物品,連遺書也寫好的樣子。其中,她最掛心的就是要如何迎接生命的最後一刻。」作者曾觀看以安樂死為主題的紀錄片《一念》,紀錄片提倡廢除無效醫療的醫生有個年輕病患,這名病患因交通意外而半身癱瘓,且需靠著呼吸器維生,年輕人說:「就算活著,也跟死人沒兩樣。」「對本人而言,究竟何者才是幸福的?」一青妙這麼寫著。與死亡課題共處不僅是每個人生來必須要面對的功課,也是為了保有自己一定的尊嚴與最後的從容所必須學習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