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0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BY 壹團 薛柏允

一本討論人們直覺偏誤的書籍,類似的書籍也有<<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等書,這些書籍都提供人們往往以為理所當然的事物,是難以經過詳細推敲分析的,本書介紹了十種偏誤,並以數據佐證,這世界並非越來越糟,而是越來越好,而在書中也提出數據不是一切,但確實十分值得參考的工具,筆記五個日常生活中自身常犯的偏誤。

負面型直覺,人們更注意壞的思考,而非在意事情往好的地方發展,這裡書中提出三種原因,一、對過往的記憶錯誤,二、新聞的選擇性報導,三、擔心把壞事說成好轉顯得冷血。 而要怎麼避開負面型直覺? 數據雖非一切,但能告訴我們事物的變化並不如想像中負面。 同時要面對新聞的選擇性報導,腦海中得需要有預期心理,也就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類的對壞消息的宣傳,而相應的好消息就沒沒無聞,當腦海中有這種壞事會被大量報導,而好事則匿跡無蹤時,多少能避開負面直覺的影響。 而讀到人們更注意壞的思考時,令人想到人類演化當中,早期是要躲避野獸、尋找糧食,整個天地對於人類這個物種並沒有特別的優待,所以人們會更注意壞的面向,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生存,但隨著社會制度的演進、科學科技的進步,生存於多數人而言,並非主要問題,然而源於過去百萬年的遺留,卻在如今仍深深的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

直線型直覺,自己常常會有這樣子的線性思考,認為每次訓練總是能比上次訓練更好,後來才發覺到,訓練狀況是波動的,有時向上有時向下,但只要保持整體趨勢是往上適應,會比汲汲營營於每次到要線性成長來的更為實際,書中談及直線型直覺是作者一開始輕忽了伊波拉病毒,他原本認為病毒的感染是線性增長,但透過數據統計後發現是翻倍成長,所以作者告誡我們,線會有各種形狀,只是人們總傾向將其看做直線。

恐懼型直覺,人們對於恐懼,往往源於演化深藏的因子,身體的傷害、受困、毒蛇猛獸等,然而如今的社會會直接面臨這類因子的情況較為少見,但大腦仍記憶著這遠古流傳下來的機制,所以新聞媒體的誇張式標題,能輕易的捉取人們的眼球,因為他們找到了穿透大腦屏蔽的方式,才能將他們想讓我們知道的知識,植入我們的腦袋當中,那麼該如何避免恐懼型直覺,作者提出一個觀點,不要在情緒上頭做決定,先冷靜下來,只有冷靜下來,原本慌亂的世界,其實不如自己所想的如此可怕。

失真型直覺,書中作者認為人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會不合比例,如一年死亡的嬰兒數目為420萬,乍看之下這數目大的非常,但比對一九五零年,整整少了一千萬。 所以作者提出要避免這種不合比例的偏誤,要避開單獨的數字,要將數字交互比對,其並提出80/20法則是很好的工具,關注在80%的事物,而非關注於其餘20%的事情,如同飲食一般,關注熱量、營養是百分之八十的重點,其餘的補給品、甚麼時候吃也很重要,但那是屬於剩餘的百分之二十,優先關注的仍是佔了百分之八十的事物。

概括型直覺,書中提到一個案例,在二戰與韓戰時間發現昏迷士兵若由仰躺改成趴姿能減少被嘔吐物窒息的風險,也正因為此,當時的公衛界將仰躺改為趴姿的復甦姿勢也套用到嬰兒身上,而這時期嬰兒的死亡率上升,直至一九八五年代由香港的小兒科醫師提出可能是趴睡的問題。 作者指出他自身也犯了同樣的問題,將同樣的經驗套用到不同的人群當中。 這也如同標籤化,胖子就是懶惰,而很多時候是因為環境金錢問題導致他們只能食用低價便宜的高熱量食物,而並非他們不勤於運動或是飲食控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