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3

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 BY 貳團 劉志翔

包括台灣在內,所有主流國家內的貧富差距正急遽地擴大當中。
這幾年來,路上昂貴的進口車好像越來越多了。在等紅燈的時候,每當有新穎的跑車開到我的老爺車旁邊,我的心臟就會不自覺地“頓”一下,不僅害怕不小心撞到它所需付出的高額賠償,更有一種被霸凌的感覺。
這幾年來,房價是越來越高了。那些在雙北打拚的年輕人面對不吃不喝十幾年才能買得起的房子,不僅不敢結婚、生子,還要被滿手房產、生活富足的長輩們指指點點,被抹黑成爛草莓、享樂派。
這幾年來,青壯年的職涯發展似乎越來越受限了。面對不斷飛漲的物價,無親無故的普通老百姓即使再怎麼努力工作,薪水還是會在中年就達到天花板。反觀某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幸運兒,即使混到連大學夜間部都畢不了業,卻還是能平步青雲、出任要職。這發展差異之大,令人不勝唏噓。
大部分的人對貧富差距的存在都心裡有數,但社會上對於貧富差距對社會所造成的具體影響卻是眾說紛紜。有一派人認為,隨著物質水準的不斷向上提升,主流國家中的窮人也早已過上有水有電、衣食無虞的生活,因此社會並不會因為有錢人變得越來越富有而動盪不安。甚至還有人認為貧富差距能促進國家經濟成長,因為它所帶來的嫉妒、羨慕與貪婪能夠驅使人們努力奮鬥、不斷向上。
然而,本書的兩位作者 - 理查.威金森和凱特.皮凱特卻認為,所謂貧富差距對社會無害、甚至有益的這種說法不僅毫無根據,也與事實完全不符。在《收入不平等》這本著作當中,他們根據大量的資料與縝密的邏輯告訴我們,即使現今的窮人在“絕對的財富水平”上與過去相比已有長足的進步,但“相對財富水平的落差”依然會為社會中所有階級的人們帶來焦慮與脆弱感,並使經濟不景氣與族群分裂的發生愈趨於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