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2

戀愛低體溫症:讓戀愛冷感的你不再逃避與不安,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 BY 貳團 Owen

1.無法真心喜歡人的理由,給覺得戀愛很麻煩的你

(1)無法真心喜歡別人的人,都有這兩種心結

戀愛低體溫症的人,雖然對異性和戀愛有興趣,但對於踏入1對1的關係有抗拒,因此很難喜歡別人

即使與異性交往,也無法長久,會在彼此還未深入接觸的階段就踩剎車

戀愛低體溫症的人都有2個共通點:

A.有強烈的心結,覺得「不會有人真正愛我」,對戀愛低體溫症的人而言,人際關係的「前提」就是「總有一天當別人發現真正的我,就會討厭我」

他們認為「愈來愈親近」→「對方會深入了解我」→「真正的我被看見之後就會被討厭」,因此會避免和對方親近

B.在有意或無意中拒絕和特定的對象建立「親密牽絆」

即使受到對方喜愛,也總是會退開一步,讓彼此的關係停留在不深入的階段,隨時可以換人的狀態

也就是說,戀愛低體溫症的人,對於和無可取代的對象建立長期的親密牽絆,有強烈的抗拒感

甚至會單方面斷定「和別人親近,建立親密牽絆,絕對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2)不想喜歡上別人,總是忍不住踩剎車

一般來說,遇到自己歡的異性時,我們都會想要更了解對方,如果感覺能順利交往,會希望能跟對方成為情侶,盡量兩個人能在一起

若是覺得對方無可替代,還會渴望能結婚,共度一生,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其前提是我們內心認為跟特定某個人兩情相悅之後,就能度過幸福、快樂的時光

然而,戀愛低體溫症的人,不知為何內心就是沒有這種期待,不只沒有期待,甚至還有負面的心結

有些人認為,即使和特定的對象親近,總有一天一定會惹對方討厭,跟一個人共度一生,根本是天方夜譚,總之就是完全沒有正面的想像

戀愛低體溫症的人,一旦失去自己重視的人,不但會產生失落和孤獨,還會覺得自己的整個人格都被否定了,根本沒有生存下去的價值,因而感到絕望

如果會發生這麼可怕的狀況,我們當然會選擇迴避風險,不讓別人成為自己心裡最重要的人

(3)「戀愛好麻煩」的背後其實是這種感情

戀愛低體溫症的人,其實都覺得「戀愛很可怕」,所以才會在無意識間迴避戀愛

不過我們平常為了不讓自己感到「害怕」,都會在不自覺間掩蓋、壓抑自己的感情,並且在意識表層轉而用「好討厭」或「好麻煩」來取代害怕

同時雖然是真的覺得害怕,旦在有意識的思考中自己又覺得「想談戀愛」、「想結婚」

所謂有意識的思考,會受到社會的常識與價值觀影響,因此我們的大腦會認為戀愛與結婚是「理想的選項」

內心(潛意識)覺得「戀愛好可怕」,大腦卻「想談戀愛」,這種巨大的落差會造成內心的衝突,因此衍生出「明明想談戀愛,卻無法喜歡上別人」的煩惱

接著又會把無法喜歡別人歸因於「因為很麻煩」,試圖用這樣的思考將一切合理化

在作者的諮商經驗中,當一個人「做不到」某件事時,原因並不是人們常說的「對自己沒有自信」,而是單純地「感到害怕」

即使欠缺自信,若內心沒有任何不安和恐懼的話,不管做什麼事都能夠嘗試看看

因此「無法喜歡別人」=「害怕喜歡別人」,因為害怕,就會「在無意識間踩剎車」,不讓自己喜歡上別人

所謂的戀愛低體溫症,指的就是因為害怕被討厭,在無意識間踩剎車,不讓自己喜歡上別人的狀態

(4)為何愈親近就愈覺得痛苦

一般來說,當我們跟別人熟識之後,會更了解彼此,並因此感到「內心很舒服」,深入交往後,信賴感隨之提昇,也會逐漸對對方產生依戀與親密的牽絆

一般狀況下都是如此,為何戀愛低體溫症的人會鑽牛角尖,認為「親近對方就會被討厭」呢?

我常聽到的說法是「因為對自己沒有自信」,曾經有人問我「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培養自信,相信自己也是一個能被愛的人?」

其實,人與人親近、被愛,並不需要「自信」,有時沒有自信的人透過與喜歡的人相處,反倒能得到心靈上的平靜

並不是因為「沒有自信才不被愛、惹人厭」,而是內心先認定「我不會有人愛、反正最後一定會被討厭」

因為有這種想法才會變成現實,人際關係也變得不順利,因此最後就覺得自己「沒有自信」,這種想法其實就是倒果為因

(5)人跟人要如何相處才會覺得舒服?

想在親密的人際關係中感到舒適,需要的不是「自信」而是「安全感」

一般而言,當我們和一個人愈親近,就會愈覺得對方讓人很有安全感,然而戀愛低體溫症的人跟別人愈是親近,就會愈加不安

因為戀愛低體溫症的人小時候對應該要與自己最親近的「父母」沒有安全感

小時候,因為心情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甚至被否定、被傷害,因此感到害怕、不舒服,就會刻印下「無意識的心結」

認為「自己會被別人傷害」、「這個世界很危險」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希望父母能重視自己、保護自己,如果不被雙親理解、被傷害的悲傷經驗反覆發生的話,便會造成以下這些心結:

不會有人愛我
不會有人珍惜我
不會有人保護我
實際上,或許父母可能只是個性比較不耐煩,或是比較沒有餘力顧及孩子的心情,孩子會習以為常,並形成心結

與人愈親近,代表對方的存在愈接近自己的父母,因此戀愛低體溫症的人會在無意識中將對方與自己的雙親重疊

覺得「反正你不會了解我」、「我一定又會被傷害」,因而感到害怕,產生戒心

許多戀愛低體溫症的人都是曾經被父母忽視感受,因而受傷,和父母在一起無法感到安心的人

因此在與他人變得親近時,就會無意識地產生戒心,懷疑對方會像父母一樣傷害自己,然後為了避免受到傷害而疏遠對方

(6)若是一直壓抑內心的恐懼與悲傷,就無法感受到幸福

相信有些讀者會覺得「的確,我的父母就很可怕也說過很多過份的話,傷透我的心」,另一方面,或許也有許多人覺得「沒這回事,我的雙親是很好的父母」

每個人都希望雙親是很好的人,因次看待父母時,常會裝上美化濾鏡

然後在作者的諮商經驗中,許多內心覺得「我家很正常」的人,小時候也曾經「為討父母歡心,順應父母的期待而扮演好孩子」,這樣的案例非常多

不時得看父母臉色,經常忍耐壓抑,為讓父母喜歡自己而拼命努力,好不容易苟延殘喘活下來的人,才是壓倒性的多數

A.感情麻木的理由

我們為了生存,會選擇忘掉對自己不利的事,為了避免想起悲傷的記憶,我們會將小時候感受的「恐懼」封鎖在潛意識的深處,假裝它「不存在」

這是因為孩子內心明明害怕父母,卻必須跟父母一起生活,接受父母的養育照顧,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因此我們會壓抑內心的「恐懼」,告訴自己「這很正常」,甚至認為自己「喜歡」令自己害怕的父母

我們人類為了活下去,內心具備了一種能夠壓抑自我感受與情緒,讓自己「不去感覺」的機制

當這種壓抑感情的傾向過度強烈時,就會陷入無法感覺到情緒的「感情麻木」狀態

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歡對方,有這種感覺的原因之一就是「感情麻木」

明明非常喜歡對方,卻因為「變得親近會帶來危險」的戒心,讓我們可能在無意識間壓抑自己雀躍歡喜的情緒,讓自己「不去感覺」,告訴自己「我根本對那個人沒意思」

麻木自己的感情雖然是活下去必須的技能,然而當我們讓自己變得沒有感覺時,除了恐懼與悲傷之外,同時也會感受不到喜悅,也就無法感受到幸福感

跟父母再一起究竟是放鬆舒適,還是坐立不安,可以從「跟戀人與朋友在一起時,能不能輕易開口說出真心話」看出端倪

通常這也代表你和父母相處時,是比較能夠放鬆的,但若你的真心話一直都是腦中「一人獨白」,覺得自己「怎麼可能把心真話告訴別人」

也許就是因為你害怕父母,無法說出心聲,才會在無意識中對別人充滿戒心

2.老是「變成小題大作的女人惹他厭煩」的理由,給疲於戀愛的你

(1)會為了一些小事,懷疑對方「是否真的愛我」

會忍不住一直確認對方是不是只看著自己,是因為心裡有一個「無意識的心結」,認為「我一定會被重要的人拋棄」

內心覺得總有一天自己會被拋棄,因此總是提高警戒

第1章介紹的案例,都有害怕受傷,逃避親近他人的傾向,本章提到的案例則是因為不想被拋棄而拼命犧牲奉獻,或是經常生氣指責對方,步步進逼

這類型的人雖然內心深處一樣有著「害怕受傷」的不安情緒,但處理情緒的方式非常兩極化

以下將第1章提到的類型為「迴避型」,本章提到的案例稱為「不安型」

「迴避型」的人,內心覺得「反正總有一天對方會討厭我」,但又很害怕自己被討厭、被拋棄,壓抑這種恐懼感,讓自己不去感受,甚至不去意識

這類型的人是因為害怕而逃避,卻因為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原因,反而覺得是因為「戀愛很麻煩」

另一方面,步步進逼的「不安型」,則是一直感覺到對方的心會離自己遠去的「恐懼感」

當「恐懼感」佔據了整個腦海,就會產生「我會被拋棄!」的危機感,因此容易陷入恐慌

為了抓住對方的心而犧牲奉獻,先不談效果,在邏輯上還算是可以理解

然而,因為忌妒而妄加責怪對方,事實上就是在攻擊對方,可能因此招致對方的厭惡,實在不能說是好的應對方式

即使內心也清楚這個道理,但還是無法停止類似的行為,這是因為恐懼感導致的「被拋棄的不安感」已經徹底佔據了身心,已經無法用理性來控制自己的緣故

(2)對戀人過度執著,是因為「渴求父母的愛」失控所致

不安型的人,內心深處的恐懼與不安,來自小時候的親子關係,和迴避型的人一樣,不安型的人跟父母相處時,也感到「無法安心」

迴避型的人是內心的感受遭到父母否定或忽略、置之不理。相對的不安型的人其實有獲得父母的關心

不過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可能不大適當或較不穩定,母親在從容不迫的時候,會懷著母愛照顧孩子,但一旦忙碌時,就對孩子很兇

這時不安型的反應與迴避型不同,「對雙親的渴求」會變得更加強烈

強烈渴求雙親的愛,同時也懷抱著不知何時會被拋下不管的恐懼感,這是非常危險的狀態

不安型的人,應該是曾度過了情緒劇烈起伏,相當不穩定的幼兒時期,長大成人之後,這種狀況依然持續

當不安型的人面對親近、重要的對象時,就會將強烈的渴求與害怕被丟下的恐懼感一起發洩在對方身上

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會採取非常激烈且具攻擊性的態度

不安型的人其實只想告訴對方「不要拋棄我!」但強烈的恐懼感引發過度防衛反應,所以實際表現出來的態度具有強烈的攻擊性

對方會覺得「受到無理取鬧的攻擊」,當這種情況不斷發生後,就會逐漸感到反感,而開始厭倦

3.無法享受戀愛是因為「總是擔心自己」

(1)無法享受戀愛的人的共通點

除了前述迴避型與不安型,亦有同時具備以上特徵的「混亂型」,不論是哪一種類型,都具備同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在有意無意之間會感到「強烈的不安全感」

不安型的人可以感到自己內心的不安與恐懼,迴避型的人不會注意到這些感受,混亂型的人則是有時會在無意識間疏遠對方

除了不安以外,另一個共通點是都被自我否定與不安所束縛,覺得「反正之後他一定會討厭我」、「我一定會被甩」

即使是好不容易終於開始跟異性交往,也會「一直不停的擔心」

一般人戀愛時多會想到對方現在的感受,或是思考要怎麼做才能讓兩個人在一起更開心,想法較為積極正面

而戀愛低體溫症的人,雖然也會想著對方,但卻老是注意到對方的缺點,或是「對方現在對自己的看法是什麼呢」,而經常在「擔心自己」

即使是為對方犧牲奉獻,理由也是「為了讓自己不要被討厭」,與其說是為了對方付出,其實是「為了自己」

因此很容易演變成「對方根本不需要,只是為了滿足自我的犧牲奉獻」

(2)試圖自我控制不穩定的狀態

迴避型的人不管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只要彼此的距離一縮短就會感到非常不安,所以會想要控制這種情形而疏遠對方

讓自己回到一個人的狀態,這是因為迴避型的人可以藉由獨處冷靜下來,維持心情穩定

不安型的人由於對於彼此的關係缺乏安全感,所以經常感到不安,為了讓自己的情緒穩定,會在無意間想要控制對方

想要控制親近的人有許多方法,一般最常用的是:

A.支配型:發脾氣,採取攻擊、貶低或懲罰的方式,表現出對高壓的態度來控制對方

B.附屬型:藉著忍耐、自我壓抑與犧牲奉獻來控制對方

C.操縱型:設法騙取對方同情,或是故意去激怒對方,讓對方產生罪惡感,藉此來控制他人

(3)戀愛低體溫症是如何產生的

有許多人在戀愛中比起不安感,感覺到的喜悅反而更多,作者將這類型的人稱為「安定型」

安定型的人,不僅在戀愛上,在其他人際關係中也會經常向對方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即使是吵架的時候,也會好好地彼此互相交流

當小嬰兒肚子餓,或覺得不舒服,感到壓力時,就會生氣哭泣,若母親每次都能用適當的方法處理,給予小嬰兒安心感的話

孩子就會學到在感到壓力而不舒服時,可以「藉由(自己以外的)他人來感到安心」,同時還能學會依賴、信賴他人

A.自己安撫自己的迴避型

若母親不太理會,或經常忽略,孩子就會學到當自己感到壓力而不舒服時,「不會有任何人來幫忙自己」

漸漸地孩子便學會自己一個人忍耐壓力,安撫自己,讓自己身心冷靜,放棄像他人發出求救訊號

這種孩子長大以後,就會成為「迴避型」的大人,迴避型的人之所以會覺得「一個人獨處比較安心」

是因為從幼兒時期開始就一直練習著「自己安撫自己」,已經習慣成自然了

迴避型的人一旦跟別人親近,就會設法疏遠,這是因為嬰幼兒時期「渴求(母親)的關注,卻沒有得到回應」的恐懼感,已經造成心理創傷

B.用吵鬧求助的不安型

當嬰兒哭泣時,母親雖有所行動,但方法不適當,或太過火時,就容易導致孩子長大後變成「不安型」

嬰兒可能會因母親的對待方式而感到安心,也可能因此感受到多餘的壓力,而更加不舒服,當不舒服的感覺增加時

嬰兒會哭得更加大聲來表達不舒服,這時可能會有效果,但也可能反而會激怒母親,讓情況更加惡化

長大成人後,為了解決不舒服與壓力,選擇默默獨處,或以誇張的表現方式尋求他人的關注,這就是迴避型與不安型的差異所在

(4)每個人都有心理創傷

即使只是很普通的日常生活,但只要感覺到強烈的悲傷、強烈的恐懼或強烈的憤怒,並將之忍耐壓抑,沒表現出來

這種「未處理的情緒能量」就會無法紓解而積存在體內,成為心理創傷

其中很特別的是從親子關係中導致的心理創傷,又稱為「發展性創傷」,所謂的戀愛低體溫症,就是從這種「發展性創傷」的深處所浮現出來的現象

因此不但根深蒂固,還有非常複雜的關係,無法輕易解決

舉例來說:母親不理會幼兒,放著不管,除了心理創傷之外,還會讓孩子產生「無意識的心結」,認為「不會有任何人來幫我」

當然,他們不會用言語訴說,而是以無力感、絕望感與孤獨感等方式深深刻劃在幼小的身體裡

(5)「不了解自己的感受」是因為啟動求生模式的關係

當人類感到恐懼時,會誘發自律神經反應,使交感神經活躍,為保護自己的性命而進入「戰鬥或逃走」的「高度警覺狀態」,此姿態稱為「求生模式」

即使眼前沒有任何危險或威脅時,我們也會因為「心理創傷反應」而在無意識間感到恐懼,自律神經也在瞬間產生反應,身體也進入「求生模式」的狀態

在求生模式下,沒有餘力「傾聽感受」,進入這種戰爭時在前線頻死苦戰的狀態,我們不會有心力思考「我這麼做的話,對方的感受如何」

此外在求生模式下,我們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受,因為情緒神經都已經停止運作,感覺不到恐懼、悲傷和痛苦

求生模式是一種只專注於自己能不能活下去的狀態,因此沒有餘力發揮同理心或體貼,也無法在精神上與對方交流

A.迴避型:愈親近就會愈緊張

迴避型的人只要跟別人愈來愈親近,就會在無意識中想起嬰幼兒時期被母親忽視的恐懼感

接著身體會在一瞬間切換到求生模式,進入「高度警戒狀態」,即使對方什麼也沒做,只要感覺到「變得親近」,警戒心就會提高,變得緊張不已,身體也擺出臨戰姿勢

當一個人產生戒心,開始自我防護時,態度一定會帶有攻擊性,且迴避型的人,已經養成了由一個人獨處,來解除高度警戒狀態,用這種方式讓自己安心放鬆的習慣

明明是很喜歡的對象,卻自己推開、疏遠,甚至說出傷人的話攻擊對方,都是因為自我防衛時會主動發動攻擊,才能盡早回到一個人的狀態,讓自己恢復平靜

難得遇見有好感,想要親近的對象,但只要一親近,就會引起心理創傷反應,在無意識間敵視、攻擊對方,這實在是非常悲傷的狀況

因為一切都是無意識間發生的「反應」,因此就算是本人,也不明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是因為自律神經進入求生模式,才會發生這種情形

B.不安型:愈親近就愈疑神疑鬼

不安型的人在嬰幼兒時期向他人求助,沒有從父母的對應方式中獲得安心感,因此養成了長大後用激烈的手段告訴對方的表達習慣

不安型的心理創傷,是「期待落空」時的打擊,不安型的人跟別人一親近,就會引發創傷反應,神經系統轉換成警戒狀態

這是因為不安型的人害怕他人再度讓自己失望、傷心或害怕,為避免這樣的情形,不安型的會企圖自己控制狀況

用各種手段拼命配合對方、犧牲奉獻,或採取攻擊態度,甚至試圖引起對方的同情

迴避型的人只要一人獨處就能放心,不安型的人,需要靠他人才能讓自己冷靜下來

因此不安型的人會用更強烈的表現方式向別人訴說「你要了解我」、「你應該多注視著我」

4.重新審視自己內心的人生劇本

前述的原因可以參考本文,這邊摘要若要改變自己的狀態首先需要察覺它,並且「意識」到它之後,就可以改變自己原本決定好的人生劇本

當腦袋所想的事情和內心下定決心時,人會覺得現實並非出自己願,因而感到煩惱不已

不過事實上,現實是跟內心下定的決心一樣,即使腦袋喊著「我討厭這樣!」但內心卻是感到滿足的

若我們一直沒有察覺內心決定好的事,就會一直為腦袋跟內心的落差所苦,我們要先能夠意識到「這是小時候自己下的決定所致」,才有可能改變這項決定

案例:一位女子在有自覺的情況下決定不結婚生子,但在遇見現在的丈夫後,就自然步入婚姻的女性

其實她的情形是遇見現在的丈夫之後,發現「這個人是我的同伴」,因此將內心的人生劇本改寫成「我們和爸媽不一樣,可以建立和平穩定的關係,如果對象是他,我願意結婚」

就這樣,從原本「不可以結婚」變成了「結婚也沒問題」

所有問題的真正原因,都是在於「壓抑的情緒」,壓抑的負面情緒能量,會造成心理創傷,在人生路上不斷扯著我們的後腿

並非所有問題都是父母的錯,父母從小時候一定也經常忍耐壓抑,情緒問題到了最後,沒有加害者,也沒有被害者,父母其實跟這個問題無關,真正的問題在於「自己一直壓抑的感情」

只要開口說出來,發洩出內心累積的所有負面情緒,就可以解決一切的煩惱與不盡人意的現實

5.在開始一段幸福的戀愛前,應該要知道的事

本章將告訴戀愛低體溫症的人該怎麼做才能找到可以安心相處的伴侶,建立穩定的關係

作者在這先提醒各位一件事:戀愛與結婚是不一樣的,最適合戀愛的對象,和最適合的結婚對象,其實完全不一樣

因此戀愛時明明過得非常充實,婚後生活卻差強人意,或是相反地戀愛時普普通通,硬著頭皮結婚後卻意外過得不錯,這都是很正常的情形

(1)如何避免戀愛中緊張不安帶來的痛苦

戀愛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例如不知道對方對自己到底是什麼感覺等等,能夠感受到不安、緊張與歡喜,是一種非日常且充滿刺激的事情

結婚則充滿許多確定因素,令人感到安全與安心,是平穩的日常生活,婚姻生活很少刺激,容易公式化,但正因為穩定,才能夠花時間培養夫妻之間的牽絆與愛情,以及養育子女

戀愛低體溫症的人,原本對人際關係就有強烈的不安,所以戀愛伴隨的不安與緊張會造成刺激,很容易因此感到痛苦

所以戀愛低體溫症的人常會因為太痛苦而無法持續長時間的戀愛,但是不需要因此感到沮喪,認為自己「連戀愛都不順利,怎麼可能結婚」

強烈不安的迴避型、不安型與混亂型,若一開始就選擇不確定因素較少且穩定的人際關係,就比較能安心並感受到幸福

戀愛低體溫症的人原本不安與緊張的情緒就比較強,太多的刺激與壓力,會造成身心的負擔,因此找對象時與其以戀愛為目的,不如以結婚為目標

建議不如避開過於刺激的戀愛,尋求能讓自己感到安心的安全關係

(2)給就是想要臉紅心跳刺激戀愛的人

「雖然是戀愛低體溫症,但想試著喜歡別人」,這種狀況就是前面章節提到的「大腦的想法與內心的想法有落差」的狀態

大腦之所以會想著「想要喜歡別人」,或許是因為想跟一般人一樣談戀愛,覺得跟某人成為情侶後應該會很開心

但你的內心卻寫著「我害怕受傷害,所以沒有辦法喜歡上別人」,因此這種想法會成為現實,如果想改變現實,就必須改變你的內心

如果真心想喜歡上別人,就必須在內心下定決心「喜歡上別人,試著體會痛苦看看吧」

這是因為,喜歡上別人其實是很痛苦的事,不管多喜歡對方,兩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人格,因此我們永遠不懂對方在想什麼

即使是兩情相悅,也一定有冷有熱,且對將來的想法也不同,就算想和對方合而為一也無法如願

我覺得這種想法合而為一卻無法實現的悲切,就代表是真心喜歡上一個人,所以如果你的內心已經決定豁出去體驗痛苦的話,請一定要試著實踐

一旦決定「就算會傷心難過,我也要喜歡上別人」,這個決定有一天一定會實現,不論結果如何,這段體驗本身就是一種珍貴的人生學習經驗

當找到一個能夠敞開心扉,安心相處的對象,將會是人生的一大助力,雖然這個人不一定要是戀愛的對象

但如果各位讀者已經和一位能夠安心相處的異性在交往,即使沒有令人臉紅心跳的刺激感,然而看在別人眼中,你們看起來就是在戀愛

而實際上,如果你喜歡對方的話,這也就是真的戀愛,尋找安全的伴侶可以幫助你建立一段穩定的戀愛關係

(3)尋找一個能成為「安全基地」的對象,就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在這裡,作者將令人感到安心、安全感的人際關係稱為「安全基地」,戀愛低體溫症的人與其貿然以戀愛高溫體質為目標,不如用心建立安全基地

這是因為在安全基地裡生活,可以讓冷感恢復到正常溫度,減輕不安,情緒也會冷靜下來

作者介紹了幾個案例中的人,都是在她們覺得「他能接受我」的對象交往以後,漸漸能感到安心、冷靜下來

究竟這種「他能夠接受真正的我」的感覺,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舉例來說,家中有養狗或養貓的人,在抱起愛犬、愛貓時,會覺得牠們好可愛,而且彼此也都能用自己本來的面貌輕鬆相處

就如同這樣,兩個人在一起時可以放空發呆的感覺,不需要在意小事,不用追問細節,也不用擔心,能夠感受舒適與溫暖,發自內心說出「啊~好輕鬆喔」

讓身心都放鬆,表露出自己最自然的模樣,我認為這就是對方接受我們,我們也能夠安心的狀態

對方能夠接受真正的你,相處起來輕鬆又安心,對戀愛低體溫症的人來說,這就是必要的「安全基地」

(4)察覺自己內心的「無意識心結」

前面章節提到,我們的人生中會受到無數「無意識的心結」所束縛,戀愛低體溫症的人會在無意識中有這種想法:

無法相信任何人
不會有人了解我
不會有人來幫我
我的期待會落空
我會惹人厭
別人不會重視我
這些負面的「情結」是由於母親的不當對待產生的,但絕對不是事實,我們只不過是在小時候「產生了這種想法」而已

這種「銘印」是動物求生的本能,從雞蛋孵出來的小雞會把第一個看到的動物當成父母,而一路追趕在後面,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社會轉變成核心家族後,親生父母的影響力就變得非常大,當父母因為各種因素,無法耐心地面對孩子,或是人格上有所偏差時,造成的「銘印」也會產生偏差

A.注意思考時的壞習慣

現代人思考偏重於大腦思考,總以為用腦袋思考的事情應該都是正確妥當的,事實上思考是一件相當隨便的一件事,可以「製造」出非常多方便又好用的解釋

「我很討人厭」、「別人不會重視我」這些想法,乍看之下一點也不像是「方便又好用的解釋」

然而我們現代人為了不讓自己感受到害怕、悲傷等真正的情緒,養成了「用思考來逃避」的習慣

會藉由「都是我不好」等的思考做結論,來讓自己接受事實

事實上,「我就是惹人厭」這種鑽牛角尖的想法根本沒有意義,但我們的思考會利用這個心結,企圖在痛苦的現實中達成妥協

因此諸事不順感到痛苦時,請試著列出思考時的壞習慣,看看自己平常是怎麼想事情的

(5)解開自己的謎團

你的心結是什麼需要透過「尋找原因」的過程,如作者說的「解謎」,在作者的諮商經驗中,沒有解不開的謎題

不論是恐慌發作,或是無數次檢查自己有沒有關爐火的強迫症,一定都有它的原因,且幾乎都可以解開謎團

謎團的真相,多半都是小時候曾經感受到強烈的恐懼,又獨自忍耐壓抑,這種創傷就是真正的原因,也是造成銘印的關鍵時刻

這種關鍵時刻,其實有不少人都忘得一乾二淨,我們為了生存,會壓抑自己的記憶,避免想起痛苦的經驗,因此才會把這些事忘得乾乾淨淨

不過即使意識表層已經遺忘,潛意識中卻記錄了所有的經驗,作者在和諮商個案一起解謎時,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