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教授張文亮開設的「生態工程導論」課,因為很受學生歡迎,所以出了這本書。我覺得書名叫「環保課」真的太抽象了,打開書發現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應該要取名叫「生態工程歷史課」,但這樣可能很難賣XD
書中分為「工程先鋒」、「保育先鋒」、「觀念先鋒」三個部分,大部分是以「人」為主題講述歷史故事。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環境工程或觀念,例如下水道、公共衛生、衛生署、污水處理、保護動物棲地、動物廊道等等「名詞」,200年前都是沒有的。
100多年前的人們遇到了環境問題,例如大瘟疫、大淹水等等,才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很多學科,例如公共衛生等等,也才躍上歷史舞台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進而擴充政府部門由國家的範疇來推動。(看看現在疫情,公衛好重要啊!)
裡面講到的生態工程或觀念包括:國土規劃、河川整治、都市下水道、污水處理、紅樹林保護、濱海地區保護、棲地與濕地保護、生態廊道與生態道路、水土保持、土石流防護、河口魚類上溯、螢火蟲復育、水鳥保育、生態復育與原住民回歸原鄉等。
綜觀本書提到的環境工程歷史,可以看得出來,能夠長治久安的工程,必定是順從大自然的力量,疏導而不是對抗,才有辦法維持得比較久。
或是也可以善用植物的力量,例如說用紅樹林抗浪、用天人菊保護沙丘、用百香果建立蝴蝶廊道、用落羽松解決水質優氧化、用藍雪花作為大象保護區的圍籬等等。沒有一片地、一朵小花、一棵小草是沒有用的,只是人們通常不瞭解這些機制,就輕率的把他們剷除了。
這些名留青史的工程師們,其實很多都是一開始被所有人看衰、嘲笑,最後獨排眾議、擇善固執,工程進行時保持溝通、將工程進度公開透明,才能順利完成的,而這些成果很多到今日都還在發揮效果。
例如提出要把芝加哥整個城市墊高2-3公尺以建設排水管的契斯布勞,就是提出規劃後,10年後才得以進行。也是因為這個工程,順利的讓芝加哥建造了良好的排水系統,從以前連續7年瘟疫橫行、死亡率最高、城市暴亂四起的城市,變身為今日的世界十大都市之一。
看完之後,覺得真的很感謝這些有遠見的工程師,讓現在的我可以躺在床上看書耍廢,而不用擔心瘟疫和污水。
但是目前我們面臨了全球範疇的環境問題,最急迫的就是氣候變遷,全球科學家警告人類可能只剩下最後10年可以挽救全球氣候,否則到2030年如果全球升溫超過1.5度,就是不可逆的大災難時代,更多的乾旱洪水暴雨大火氣候難民,絕對吃不消。
如果這些古人地下有知,想必也會跳起來指責各國政府為什麼推託委蛇吧?真希望能讓更多人瞭解目前面臨的環境危機啊!也希望這些前人的智慧(疏導自然而不是對抗自然)可以不被遺忘,少花一點冤枉錢!(看向臺灣海岸滿滿精美的消波塊嘆氣)
---
節錄工程師語錄、還有一些有趣的點
1. 工程師要成為關鍵問題的發現者,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人。---巴澤爾傑克
2. 工程師無論具備多麼豐富的施工經驗,獲得國家多麼大力的支持,擁有多麼先進的知識。但對於上帝的創造,人要持續保持謙卑。大自然的力量,不是工程所能抵抗,而是柔性地疏導,才能長期發生功效。(這種概念所做的工程,後來稱為「柔性工程」)----里傑吉
這段歷史很有趣!里傑吉是個幫日本人治水的荷蘭人。起因是德川幕府長期鎖國、腐敗。西元1755年,在薩摩藩與河爭地,下令以高堤束水、整治「水曾川」。沒想到隔年洪水再起,堤破淹大水,治水的薩摩藩要付全責。
薩摩藩不只損失四十萬兩黃金,五十多名參與治水的薩摩武士,還被要求切腹自殺。薩摩島主島津重年憂病以終,這事件稱為「寶曆治水悲劇案」。
如此一來,薩摩武士終於體會:武士精神不能戰勝洪水。因此也開始向荷蘭學習治水技術。
1853年,日本屈服於美國的東洋艦隊,訂定不平等條約,引發倒幕之戰,薩摩藩成為推翻德川幕府的主力。倒幕的功臣,大多是薩摩藩的武士。
(原來一開始是因為治水釀下的深仇大恨啊!看幕末為背景的漫畫小說常常提到「薩摩藩」,不知道原來有這樣的淵源。)
3. 政府常以忽略問題,來處理問題。不知獲得利益者,有為眾人付出心力的責任,不知擁有更多的權利,有不得忽視眾人需求的義務。
忽視眾人的需求,是將人工具化,以為他人只是影響自己得利的攔阻。太多人沒有預備妥當,就已擁有權利、金錢、以致於沒有服務社會的責任觀。即使有人告訴他們有六項該做的事,他們卻選擇第七項----什麼都不改善。這是政治上最令人失望、經濟上最令人訝異的事。----查勒威克
(太厲害了工程師,不只會做工程還需要舌戰群雄、跟議員辯論。大型工程能否實行還是要看政府的意向,因此這邊罵政府罵超兇。他是全球第一個建造污水下水道的工程師,從他提出應該要有「公共衛生學」及「衛生署」,到最後終於成真、並且可以在倫敦動工蓋污水下水道,已經過了10年)
4. 文明真正的進步,不是我們能夠賺的多快,而是能夠保持多久。---班乃德
5. 一個人沒有辦法讓全國的土壤不流失,但是可以由一個人開始,來推動。---班乃德
6. 我們若關懷植物,就要考慮動物。若關懷動物,就要考慮植物。大自然的平衡,是有著動植物的巧妙的互動。不能夠將植物、動物的相互關係分開。
保護生態不單是保護一種瀕危物種,而是保留地方,免受破壞。只有保留地方才能保留眾多的物種,當許多物種被保留,才能保留其中的瀕危物種。---徐樂德(是美國人不是華人,只是翻譯名很像)
7. 「逆境生態學」:生物在大自然下的繁衍,要在逆境的變動中才能生生不息。
人類不能因一時對生態的熱心,或對某一物種的熱心,用人工的方式移除所有不利的因素,這會造成復育動物、植物對人工操作的依賴。
生物的存在必須保留其原先不利的因素,如欠缺營養分與大自然的擾動。生物必須承受意外的衝擊,生命力才會堅強。
(物種需要一些逆境,當有不同的影響和變化,物種才會有多樣性、有能力適應不同的衝擊)
8. 過去人類施工大多是為了控制大自然,而非大自然的配合者,人類忽視自然淨化原理,以致徒勞建造,枉然改善。
細菌是大自然最有效的污染分解者,淨化污染的工程是與細菌合作。讓細菌在處理場生長良好,是污水處理場操作的法則。給太少的污水,細菌會處於飢餓狀態,給太多的污水,細菌也會受不了,因此要計算合適的污水處理量。
為了讓細菌在設施內生長更多,必須提供氧氣增加細菌的活性,提供營養份來增進細菌的繁殖,增加細菌與污水的接觸,並移除細菌死亡後所形成的污泥。
污水處理的三原則是:保持細菌的活性,自然淨化污水的機制,與對分解污染的程序。
我相信人類花越多的力氣,做為處理問題的方式,是越沒有效率的工程。因為大自然淨化污染的機制,是經由一連串反應與許多的程序,我們不可能用工程的方法,去複製所有的反應。因此過多的工程,是不必要的負荷,而是要與大自然合作。
只要水中有氧氣,大自然就可以一直產生淨化的果效。淨化河川的首要之務,就是輔助河川有足夠的氧氣,分解污水的果效,就會持續的進行。---迪柏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