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會找這本書來閱讀,一方面是因為之前曾短暫在法務相關單位服務過,二方面則是在網路上看到相關的心得,對這本書的主題與內容產生興趣,因此便從圖書館借閱。作者是一位德國的司法醫學鑑定醫師,原書於2012年出版;雖然距今已過了9年,但作者在書中所敘述的案例,對於了解暴力犯罪者的心理狀態仍相當有幫助。書中提到的9個案例雖然分別來自不同成長環境,所犯下的傷害或殺人罪行亦有所不同,但均具有代表性,也將人性的邪惡與陰暗面展露無遺。作者在後記中提到幾項重要且值得令人深思的觀點:首先,就算是一個不完全邪惡的人,也會做出邪惡的行為,這也呼應了作者後面提到的「人人都可能成為兇手」;第二,暴力行為的根本源頭為自我價值膨脹與衝動控制不良,其中前者也對應到書中第二個自戀性人格的案例犯案的原因,後者則跟情緒與壓力的抒發有所關聯;第三,作者反對將那些犯下嚴重罪刑深度傷害他人的人視為泯滅人應的妖魔,也就是反對汙名化與標籤化。最後,作者呼籲社會協助體系最好能於童年早期,也就是人格開始培養的時期介入,並理解犯罪行為與動機的關聯性、更精確地找出精神疾病的風險與根源,社會上的暴力犯罪行為才有機會顯著降低。也期待政府對社會安全網的建置能夠落實,讓人民能過上真正安居樂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