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選擇了7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就算你沒聽過作者選用的版本,大概也會聽過相當類似的變形版本,比如費切爾鳥和藍鬍子),剖析這些故事中出現特別具有象徵性的元素在榮格心理學的角度分別具有甚麼樣的意義,導致這些元素會在不同童話中一再的出現(像很常見的慈愛生母的缺席或死亡),或是同樣的架構有各種的變形,而這些童話之所以能藉由口耳相傳跨越漫長時間、廣闊空間流傳至今,是因為其中的某些特點符合受眾的生命情境或難提,也許受眾自己都還沒有察覺到,但已經藉由童話故事點出來了。由心理學的角度切入童話故事是蠻有意思的,但我個人以後並不會特別想這樣去分析,看故事的時候一直想著這代表什麼意思、要如何撫慰心中受傷的小女孩等等,感覺就不能好好享受故事本身了,哈哈。
我個人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睡美人這個篇章中,作者引述的故事版本的睡美人沉睡的100年間有許多的王子嘗試要進入城堡卻被荊棘叢絆住而失敗,但一旦屆滿100年,王子要進入城堡時,荊棘叢自動的讓出路來,王子也順利的吻醒了公主。作者表示這是說明陰性的力量是屬於比較被動、包容、時序性的,不能強求只能等待,時候到了自然解決的方式就會浮現、陽性力量就會進來,達到完滿的狀態;迪士尼的改編則是完全翻轉過來,代表陽性力量的王子主動積極的透過砍斷荊棘、斬殺惡龍(負面母親)的方式強行突破以解決問題,跟原本的童話內涵截然不同並且廣為流傳了,也許將來對於這種社會集體性潛意識的繼承和傳遞都會發生不可知的影響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