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作者父親的工作與自身成長的家庭為背景,深入探討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史。為什麼藍領的「師仔工」以自身技術為傲,回過頭卻對子女說:「不好好念書,長大就跟我一樣當黑手!」背後蘊藏著台灣長期文憑至上的思維,認真念書取得好文憑=好工作好出路,可以坐辦公室不用風吹日曬。
書中透過父親的引介,讓作者得以訪問到多位從資深到剛入行的拖車師傅,了解他們的價值觀與生命歷程。其中令人印象深刻且深思的是,對這群師傅來說,工作的價值仍是糊口優先,對他們來說,工作就是為了賺錢,是非常實用主義的;工作帶來的名聲、成就感、產業使命都是次要的。
現代人一生中可能會擁有超過40~50年的工作生涯,也因此如何找到自己有興趣的工作,維持熱情,在工作中找到自我實現的價值,似乎成了人人必須思考的題目。但是拖車師傅們的自我實現,卻可能是體現在工作之外的興趣與愛好之上。
賈伯斯等矽谷巨頭的成功,將「熱情至上」的工作哲學推上神壇,卻並非適用於每個人,隨之而來是低薪過勞與熱情過早燃燒殆盡;作者謝嘉心在書中自問的,也會是這世代職場人的另一叩問:「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透過工作實現自我價值?我有沒有可能讓工作在我生命中重新回到實用主義的功能,我有沒有機會讓工作只是『養家糊口』,然後讓自己的價值體現在生命其他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