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甜與權力:糖──改變世界體系運轉的關鍵樞紐 BY 壹團 姵瑜

人們對甜味的熱愛影響到遠方或者殖民地開採蔗糖的經濟與政治權力關係先是權勢者有糖,再來是普通人民。當權力者控制糖,人民後來也開始購買糖,之後糖就變成一個大宗商隱了嗎?
這麼理解糖的歷史,這種太線性的史觀忽略很多問題。一個商品如何受到眾人喜愛,不僅僅是因為好吃(有些人對甜味並不是很買單),不過甜味之於人在母乳時期就開始接觸,所以可以說人類初生之犢就接觸過甜味。甜味與人或者糖與人的關係既沒有因果也不具備功能性的連結。
物品糖,變成滿足某種階級的東西?糖本身是物體,但是在現代社會它是a things 屬於資本主義,流動的個體。糖跟奴役勞動跟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千絲萬縷的關係,涉及到種與採蔗糖的殖民地勞動問題,他們之間是如何勞動以及他們生活又是如何與糖息息相關。殖民地與宗主國關係也不僅僅是生產者與消費者,雖然這是他們最直接的關係,生產糖的勞動者也是糖的消費者,在波多黎克的糖,是為了遠方的消費者,也是在地消費者。殖民母國並無像管理鑽石那般,禁止生產者擁有糖。
那何以英國成為消費糖的大宗國,考察英國對糖消費史(跟歷史偶然性有關呢)。並不是從糖進入人類生活那一刻,對糖的需求就上升,而是近五個世紀以來的數據顯示,英國對糖需求量無序地上升。糖從原先奢侈品變成日常用品
英國人吃糖,不僅僅是吃糖,而是由其社會風潮及文化,好的食物似乎是社會性決定,而非生物性。例如:早期以澱粉為主食,後來營養學視野進來後,人們飲食開始轉向為「健康」「營養」的蛋白質、少量澱粉為主。
習慣各式各樣食物的歐洲人,很難想像對某種民族來說「日常生活必備食物」是什麼。也許等於台語會說沒吃飯就等於沒吃一樣的概念。在日常語言裡也能找到飲食文化的蹤影,你今天要不要吃飯,食物組合承載社會意義,人吃的東西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內涵和身份
不列顛帝國開始出現多樣式飲食,是現代化的一個範例,飲食改變使得英國社會出現一些根本性的改變所以糖的問題,不再只是為何英國社會逐漸成為嗜糖者,而是出現糖後英國社會對隨之而來的變遷,意味著什麼?
關注過程,不單單關注結果(關注不只是糖這個物體,還有生產糖的過程,人如何消費糖的過程演變)(不會那麼簡單地說,今天是市場有賣糖,人們家裡就開始吃糖,某方面來說飲食還是種文化)(今天有賣素肉 人們不一定會想吃,即使他很好吃,但人們會想說有營養問題(社會規範)
歐洲人原先並不認識蔗糖,目前找到最初的文獻是印度宗教典籍裡,出現精製糖練成的過程。爾後阿拉伯的擴張影響了糖的擴張,讓歐洲人認識到糖。
歐洲人在十字軍東征時認識了糖,以及蔗糖的生產。阿拉伯人在當地不規律及苟延殘喘的態度製糖,而歐洲地區對糖的知識和渴望與日俱增,當糖業轉移到大西洋島嶼時,歐洲對糖的需求也增加。
一開始西班牙製糖業佔上風,曾經主導了美洲甘蔗種植、製糖等行業,但沒有預期地成為製糖業佼佼者,而是英國,英國最後也成為消費糖的大宗國。英國投入了經歷種植,且也是試圖擴展國內市場,漸漸地糖在各種產業都有影子,藥房、醫療夜等等,逐漸出現在人們生活裡。而究竟製糖業是否為工業化的一環?殖民地種植甘蔗及提煉糖的過程,比母國更早工業化。
消費的文化、樣貌是糖產業的另外一端,如果沒有消費者,生產者的功用就消失,兩者是相互關聯的。擴張消費樣貌也成就了製糖產業,比方說:醫療使用、保存水果使用,製作成糖漿、調味品等加工品。大大小小加工品的出現,使得糖增加了需求量。
日後糖,巧克力、甜點成為英國人的日常習慣,「安排甜點」這個文化意識,又再一次奠基糖的地位。更不用說在社會地位上,糖,誰能吃糖顯示了其身份地位。
蔗糖在英國的出現並非隨機或者偶然,而是那股世界經濟,形塑母國與殖民地不對稱關係,又在技術與人力上建立起機制,成就製糖業。
蔗糖轉變為日常生活用品後,英國漸進地以自由市場取代對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的保護主義,這確保了英國可享有用之不竭的蔗糖。西印度群島奴隸被解放後,並沒有進入工廠工作,多半帶著自己勞動契約,繼續為舊地主工作。
糖在消費市場中逐漸擴大,人們有意地在食品裡、醫療裡、調味品裡放入糖。一個微小的味覺轉變,背後是超過五百年的無序轉型,有其偶然性也有些隱性秩序,當英國平民端起茶配點糖食,社會已然轉型成另一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