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期很喜歡寫部落格,除了寫自己日常心情外,也會寫寫創作文章,還記得當時的自己,一定要把文章加入滿滿華麗的詞藻,還有大量成語及諺語,覺得這樣才是一篇好的文。
但在工作範圍開始接觸行銷相關後,我發現如果用這樣的方式寫文案,會讓讀者不明白我要表達的是什麼,而且我沒有考慮到讀者的感受,只是一昧的寫。
這本書給我的幫助是:
1.要確認寫作的目的與讀者
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站在讀者的角度,當我看完自己寫的文章時,讀者的感想是什麼?我是不是真的有把想傳達的訊息,清楚讓讀者知道?我寫的內容對讀者是否有幫助?
確認我的寫作目的後,就要縮小目標讀者群,如果一篇文章要讓「全部的人」都引發共鳴,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們要先想像讀者的年齡、類型等範圍較小的條件,例如讀者是30歲,正在找工作的會計系畢業女性,就想像你也是這類型的人,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哪些事?想想如果是他,他會想知道什麼訊息,才能更深入想像「讀者要的是什麼」,才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使文章更有吸引力。
寫作目的與讀者群都確認之後,就去接觸讀者們正在接觸的訊息,蒐集到合適的素材,才能更貼近讀者的世界觀。
2.素材的重要性
「寫什麼」比「怎麼寫」重要,重要的不是「表達方式」,而是寫的「內容」,而內容正是由日常蒐集的「素材」構成,但這點我覺得滿難的,我無法判斷哪些東西可以當素材,所以只能先大量蒐集,之後再刪減,總比在寫作時沒靈感,又放下筆去尋找來得好,至少不會花費我更多時間。
作者提到素材有三種:獨立事實、插曲、數字,自己的感覺也可以是素材的一種,通常好的素材會在腦袋發空時突然靈光乍現,所以適時的讓腦袋放空很重要,當你思考不出來時,試著轉移注意,就像【大腦喜歡這樣學】內提到的【發散模式】。
3.快速完成
寫文章過程中會遇到需要查資料的時候,建議可以先做上記號,等告一個段落時再來查,如果一直停筆,寫作的思緒就會被中斷,當再次動筆時,大腦就要重新凝聚專注力,又要再花更多時間回想。
4.潤稿重點
是否淺寫易懂?邏輯是否有破綻?能不能一氣呵成?內容是否有重複?不要像連珠炮一直重複,否則會讓人有疲勞轟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