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分為個人與家庭以及制度探討,在前半段的內容,用於生活的改變,是可行的,至於後半部由制度面來講,以我的生活經驗來看,個人要改變制度(或是社會結構)相對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書中用了很大量的例子,證明為何有些策略幫助窮人生活的改善可行,有些則不可行?哪些心理狀態決定了人們的選擇?
某一方面來說,我們的某些心態,也和書中提到的窮人一樣,例如:想去喝杯搖搖飲卻不把錢留下來吃更營養的食物丶對於健康,花費昂貴的治療而不是便宜的預防,這其實是專注在當下,盡可能讓自己的生活過的快活的一種生活態度。
這樣的生活態度,在於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太遙遠,或是目標太難,因此專注在當下,不願延遲享受。作者也提到把目標的旗子拉近,讓心理上覺得自己是能做得到的,反而能讓人產生改變(並不是窮人不願改變,而是覺得目標太遠了-很多人都覺得窮人是不願改變、不聰明、不努力-這其實是某種偏見。)
書的前半部及後半部類似於個人可控制因素及不可控因素的觀念,專注於可控因素可以讓個人更容易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