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此類觀察他國生活日常的書籍。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此也可思考是否有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一本觀察德國人民日常生活的書籍,處處看到德國將孩子視為國家的未來,教養孩子的過程重心著重在如何讓每個孩子得以成長為獨立自主、參與社會的好公民。
本書分為三大主軸,其中的PART1重視獨立、自主、倫理、道德的德國教育、PART2看不見的地方,認真的功夫,都是很值得分享的內容。
如何將孩子訓練成具有國民勇氣,關懷身邊人事物、不追求完美主義且能獨立自主思考負責的國民。勇於承認自己(企業)的過錯、學習與環境共存共榮,對食品安全的重視與堅持、以及看不到的地方仍著重細節、信譽與品質。這些德國社會得以茁壯的因素,都是值得我們省思的議題。
以下為本書節錄片段
不完美的快樂權利
德國小朋友學習樂器,多半是為了訓練身體的調和,並練習穩定情緒的成熟度。讓每個小孩都有機會學習演奏樂器,是德國一項重要的文化政策。
即使小男生還沒辦法完美演奏一種樂器,卻很盡力地去享受表演的快樂,不害怕因為不能完美演奏而引來指責的狀況。
不完美的演奏其實也能很快樂,因為完美不是在那個樂器演奏上,而是學會藉由樂器演奏訓練自信的表達。用音樂,和自己、和世界溝通。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權利,也因為不完美,我們才需要練習用自信將自己更完整地表達出來。
小酒館裡的國民勇氣
德國學校都會對學生耳提面命「國民勇氣」。也就是當遇到不公正或不公義的事情時,要在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出面幫助受到傷害的一方。若你無法與施暴者對抗,也要趕緊反應狀況,替人求救或報警。
國民勇氣的精神便是:如果你不對錯誤的事發聲,你便是犯錯者的同謀。
總理牌購物袋
梅克爾是一位「做自己」的最佳代表。她下了班,會提著很普通的購物袋,去超級市場買菜。她表示:
1.我是梅克爾,不管我的工作是什麼,下了班我就是梅克爾
2.我要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吃,我喜歡吃與用的東西就在一般人會去的超市裡,我和一般德國民眾沒什麼不同。
3.我用我的方式過著我自己的生活。
德國人以能自己處理生活事物為驕傲,因為這是人長大成熟的最好證明。
報紙學堂
「該怎麼學德文?該如何更融入德國生活?」作者先生家族中的14歲孩子給作者的建議「閱讀報紙」。德國一份報紙的內容多的是可供思考的部分。也由於理性科學報導很多,自然就讓文字產生好的力量。
當德國報紙有錯誤時,會收到許多讀者指證反彈的反映。這真的驗證了一句話: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有什麼樣的媒體。媒體如果對自我很要求,觀眾也沒理由很贏弱。
豬腳啟示錄
這家餐廳老闆的堅持,若沒有品質合格的豬腳,寧可少作生意,也不會應把步合標準的豬腳賣給客人。即使這些客人有些只是一生只會來這家店消費一回的觀光客,老闆還是以品質為最優先。
感謝你說我錯
作者到有機商場買優格,因為結帳時顯示的金額比她在貨架上看到的標識金額高而向收銀員反應。收銀員馬上起身到貨架上檢查,並在發現這個錯誤後告知作者,會以貨架上的金額賣給作者,另外也承認是該商場對價格標籤管理的疏忽所致。最後,在作者離開時,收銀員還感謝作者,她說:「謝謝您幫我們注意了錯誤,我們應該感謝您。」
安心的堅持
食品包裝期限,除了到保存期限屆至日外,更重要的應該是製作出的日期。
因為只有吃得安心,才能有健康的身體,在生活中取得身心的平衡。
德國聯邦食品及農業部為了讓德國人可以吃道安心的食物,因此食品法令規範都相當繁複。消費者在超市上的每樣食物上,都可以看到非常鮮明的標籤。例如:水果蔬菜要標明產地、產國和品質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