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剖的第一刀開始,每個部位為一課,分為十堂課介紹:慈大醫學院學生,會在大三的時候,使用大體老師學習整整18週,一個學期的解剖過程。
大體老師,在慈大醫學院又稱無語良師,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體上或從自己親人的大體上,學習人體解剖學。
「用做大體解剖的大體老師,必須在去世後的二十四小時內送來;用做模擬手術的大體老師,更須在八小時內就送來,就專業上,我瞭解這要求的必要性;但在情感上,卻覺得非常不忍。 p.19」
除了大體取得的介紹,書中在每堂課也穿插關於身體部位的小故事,例如:第七課提到了腿足部解剖,作者就提到了孫臏的臏刑。
「因為曾經受過臏刑這個酷刑,所以後來才被稱為孫臏。... ... 挖掉臏骨,孫臏就不能打直膝蓋,也就無法站立或行走了。p.139 」
作者在專業的字句中,透露著溫度,描述醫學院的學生與大體老師間的相處模式,如:「早期曾有學生每週來上實驗課時,都會買一朵鮮花放在解剖檯上,送給她的大體老師當禮物;也曾看過有學生在解剖前,會握著大體老師的手,跟老師說話。... ... 我覺得這樣也沒有什麼不好,甚至覺得溫馨。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情,若能對死去的大體老師能存敬意或情感,那對活著的病人,不就更能多點同理心嗎? p.200 」
這本書除了科普:一般人生活會遇到關於身體的小知識,字句中也透露出慈大對大體老師的人文描述,值得一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