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是看完《原子習慣》後接著看的,它同樣也是在講習慣的養成,經過時間的滾動,最後會造成巨大的差異。
其中的差異是,《原子習慣》認為習慣的養成要順從人性,例如人性就是好逸惡勞,所以搭配了科學數據,要技巧性地讓好喜歡變得容易,壞習慣增加困難度。《複利效應》更強調「你」要為你自己的人生負上100%的責任,你的人生就是你時時刻刻選擇的結果,本書有更多硬派的心靈喊話和勵志的部分,還有一個乍看之下覺得不是很科學的「大魔*」信仰,但我覺得人有時候也不是這麼理性,這些像故事、像信仰的說法反而會因為單純而記得更久。這本書也有更多的課後練習,讓你觀察自己的習慣,如何去改善,作者很認真,比《原子習慣》嚴格。
另外還有幾個我印象深刻的點
1. 忘了意志力,要用「動機」去驅使自己向前,好像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一個夠大的「為何」可以抵過無數個「如何」。不只是「愛」,「恨」也可以是強大的驅動力,都很好。
2. 你的成就是你身旁幾位最親近的人的平均,請慎選夥伴
3. 本書作者一個人有20人的教練團,他會網羅不同領域的朋友專家,定期跟他們請教、學習
4. 美國人平均一年開車300個小時,如果在車上可以善用聽覺學習,等同於2-3個學期的時數
本書有蠻多的舉例,讓我們知道持續不懈的努力一定會迎來巨大的成果,很適合當故事分享給朋友。我覺得本書跟《原子習慣》一個感性一個理性,相輔相成,都很適合年初看完之後來制定、修改自己的年度計畫。
*大魔:作者認為持續不懈的努力可以「召喚大魔」,在某一個時間點過後,同等的努力,但成果突然以倍數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