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3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BY 貳團 Della Lee

這應該是一本以歷史觀點探索未來的書。戰爭的消失由於過去主要財富來源是物質資產,故存在掠奪,然而21世紀最偉大的財富是知識,無法掠奪,前言篇章談及物資豐腴的未來,人們所追求的三大方向:長生不死、快樂、神人(這邊所指神人可以解釋為半機械人,經基因篩選或透過藥物控制之人,即以超越本質極限為目標),這個推測是反應自由人文主義的傳統理想。

當活著變成技術性問題的時候,疾病、戰爭總被認定是人為疏失,隨著醫療的進步,技術性問題有解,「長生」即成為必然,20世紀人類平均壽命自40歲延長至70歲,21世紀或許再延長一倍至150歲,到時婚姻、生兒育女都變成僅是人生中的小插曲,現今的制度可還適用?上述若是合理,我們的人生規劃,讀到什麼學歷、工作幾年、存多少錢夠用、幾歲成家繁衍後代等豈不變得天真而不切實際的幻想?

第一部討論了許多意識、情感方面的議題,進而探究動物是否也像人類一般擁有自我意識及情感,又該如何去證明牠們是出於渴望,有規劃的行動,而非僅是身體反射動作,又或者在論證上我們該假設他們本就擁有這些,除非能舉證他們沒有?

接著談到從古至今無論何種政體,皆是由少數人統治(即使在民主社會),而多數人僅是沒有組織的散沙,革命份子奪權成功的那一刻,其親信、共謀者將一嚐勝利的果實,晉升部會首長、國會議員並從中謀利,他們吃肉,其他人只能分湯,革命份子較他人成功之處僅在於善於集結、組織群體力量,作者標題下的好:「民主就是你依然是民,而我繼續做主」,民眾從來就不是真正的主人。

客觀與主觀之間的第三種存在-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e ,翻交互主觀較容易理解),即眾多人共同的主觀,例如貨幣的存在是因大家共同認定及接受其價值,而非它可以吃,同樣的我們的諸多行為,例如選舉日投票、在教堂結婚、祭祀行為皆因我們的親戚朋友、鄰居甚至整個文化圈皆是這麼做,但有一天當大家不再這麼做,這些行為便不具意義了,作者認為,歷史便是看著這些意義的網,編織了又拆散,他相信歷史走到後面是會改變的。

第二部提及有史以來,經濟大多是停滯不前的,中世紀人們並不相信未來經濟會成長,日常也僅追求餬口,因缺少資金無法做出改變,直到銀行體系的出現有了改變,信貸的建立,使得創業者有資金能夠把餅做大,始生一個良性循環。而大至國家失業率的控制問題,小至夫妻失和的家事,似乎也能透過經濟成長解決,進而成長成了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經濟不再是一塊固定大小的餅(零和賽局)。立場上,過去人們相信宗教及傳統,覺得一切苦難都神的懲罰,自不求進取,當代人信奉科學,看到了人類的無知,進而不斷追尋新能源、原物料,因此我們可以相信未來一二十年仍會成長,奈米科技、基因工程、人工智慧能再帶些什麼給我們。

接著提及「人文主義」,即是一種以人為本,傾聽個體內心聲音,順心而為的精神,不再服從於所謂神的旨意。在政治的體現上,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在經濟上,顧客永遠是對的;在藝術上,有人覺得美,就是美了;在教育上,為自己想,自己思考。然而每個人的經驗、感覺、成就都一樣珍貴嗎?貝多芬創作的價值等同於非洲土著打擊樂的價值嗎?

而過去曾經在政治、經濟、教育上極具影響力的無論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又或是社會主義終究式微,觀察20、21世紀具代表性的重大發明或思想變革,有什麼來自它們並能與抗生素、電腦或女性主義相提並論?它們只是守舊得對於新科技、方法和思想感到憤怒甚至禁止教徒接觸,它們對於時代的巨變無法做出反應。

第三部提及現在醫學已發展到能夠透過人腦植入晶片或配戴經顱刺激器(一種頭盔)以微弱電流刺激特定腦部區域來改善憂鬱症,指示特定行動,提升專注力,而受試者本身並不會感到任何不適,身體亦無法辨別是自體神經系統所刺激或受到人為電流所刺激導致特定行為,試想當這樣的配備商品化,就像遊戲中可以透過購買虛寶提升自己的戰鬥力,更輕易的打敗其他玩家時,這世界會是怎麼樣呢?任何的醫療初衷都是為了治癒病人,但在競爭的態勢之下,正常人亦想藉由醫療手段超越競爭對手(例如整形起初是為了燒燙傷、面部毀損病患所做之重建工作,腎上腺素的運用,部分毒品起初用於麻醉,卻演變為被正常人不論合法或違法的使用),是一種與其落後不如作弊的心態,既有需求,供應可推測也會逐漸普遍。

實驗告訴我們,人體內至少有兩種自我,經驗自我和敘事自我,這個敘事自我,總會編造著合理的故事,錯誤的決策為何能一錯再錯?例如不斷增加的工程預算、失勢的戰爭、沒有前景的工作、失敗的婚姻,不繼續堅持要如何說服大眾那些白白犧牲的生命、稅金、青春歲月是因為某人的愚蠢所造就?於是硬凹到底,這在政治裡稱為「我們的孩子不能白白犧牲」症候群。敘事自我考量的是高峰和終端值的平均,所以在痛苦經歷後給予獎勵,可以淡化之前所遭受之「漫長」痛苦。例如,選舉快到了….

至於人工智慧取代大部分工作機會的那一天會是怎麼樣?屆時人類在政治及經濟上毫無價值,僅極少數精英階級能擁有工作,時間點作者給出的預測是2033年,即15年後,現在學生於學校所學屆時可能完全無用,中年失業的人們是否有知能轉入AI領域的新工作尚是個未知數,唯有一輩子都在學習才有曙光,然而大多數人的學習期與工作期總是涇渭分明。而科技發展的潛力極大,到時的社會或許能餵飽我們所有人(可以參考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概念),然而沒有工作的人們總要找點事做,可能依靠藥物及電玩過活。

在未來,我們可能放棄隱私提供演算法無窮無盡的個人身體資訊,對於醫療所做的重大決定也依賴身體數據所給出的訊息,而非我們主觀的感覺身體舒不舒服,醫療行為將更能防患於未然。

談到貧富差距加劇,在自由主義時代,以醫療為例,為了經濟、軍事需要健康的國民,醫療便能夠走向大眾化,然而在演算法取代人力後,精英將無必要升級醫療給無用大眾,而醫療目的也從過去的治癒病人,轉變為使正常人升級,拉大的將不僅財富間的差距,更是能力的差距。教育上,已開發國家走向少子化並鉅資悉心栽培,貧困國家的國民卻停留在一日所得僅1-2美元的困境,面對資源的差距將如何與他們競爭?

政權的殞落與科技的超趕,讓政客們已提不出偉大的願景,他們對於未來的社會、科技會如何發展,選民的真正需求如何轉變或如何達成無法預測(選民自己亦不清楚),提不出偉大的願景(不外乎一般行政功能),然而權力究竟流向何處?選民們以為選了另一位總統權力便會流回自己手中,然而權力早已流向掌握科技的人群。

數據主義帶來的資訊自由是否該高於人類所擁有限制資訊流通的權力甚至言論自由?有人主張在這個資訊可輕易取得、複製、分享的時代,「想法」是大家所共有的,以付費手段僅提供少數使用者收看是在違反資訊自由。其主張以資訊的流通為一切美善之本(含經濟成長),今天谷歌比傳統衛生機構能更快察覺流行病的爆發,前提是我們同意他存取我們的產出資訊。

本書跟我想像的差異頗大,我本以為他是本揭開未來面紗的書,當我看著前言那章提到長生不死、快樂、神人,彷彿後面篇章要述說著什麼天大商機、流行趨勢的細節,不過慢慢讀著便會發現大多篇章寫得真的都是歷史,並帶出許多價值觀的議題,價值觀沒有對錯,自然也沒有正確答案,很符合書名: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前兩部是歷史,第三部講未來。

另外,看著看著,不禁想到兩部電影:露西及一級玩家,露西便是因藥物不斷超越人類極限,無論體力或腦力,連人性之情感與恐懼也漸不復存,只怪自己當初孤陋寡聞,不知這部電影透視的是未來;而一級玩家內的廣大貧窮階級住在貨櫃屋一層層架起的新式摩登公寓及髒亂的環境(堪比垃圾場),不用工作,整天沈溺於遊戲當中,每個人皆透過網路身份與他人交際,遊戲中無法得利者就賺不到錢,即使賺到了錢也被遊戲公司透過行銷不斷鼓吹買更多虛寶,而負債累累的人們會被抓去當契約工,在虛擬世界裡做苦勞還債,而遊戲中ID遭到重擊那種錢掉滿地,玩家極力打撈,不想丟失一分錢的場景,亦是格外諷刺,讓人覺得根本是書中情節拍成電影,抽象概念實像化。

本書雖非個人偏好類別,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洞察力,觀察社會深入,文字淺出,有別於《必然:掌握未來30年的科技12大驅力》,本書作者身為歷史學家,帶我們以歷史的視角推論未來,鑑往知來,而必然一書的作者,是以他長期從事科技產業研究所生的敏銳度及想像力,對未來做的預測,提及較多商業應用的概念。兩本幾乎沒什麼重複,也都不是老生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