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0

廚房 BY 貳團 皆安

去年媽媽驟然離世,整個人彷彿陷入了五里迷霧,一片茫茫。那時在IG限動上問說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適合看的書。其中,書友畫說有一天推薦了吉本芭娜娜的這本《廚房》給我。讀完覺得真的很適合那個狀態下的我,非常喜歡。

這本書是由三個中篇小說組成,除了《廚房》之外,還收錄了《滿月》和《月影》等兩個作品。《滿月》是《廚房》的續篇,日文的標題就叫《滿月 廚房2(滿月 キッチン2)》,而《月影》則是獨立的作品。

雖說久聞吉本芭娜娜大名,但這其實是我第一次讀她的作品。覺得她的故事很有「生活」感,透過日常細膩地帶出人們幽微的情感。三篇作品都帶著悲傷的色調,但同時也隱隱透出些溫暖微光,還有些微虛幻的部分很勾人。以下聊些心得。

【留下來的人】
這三個故事都以死亡作為「前提」,每個故事主角都失去了重要的人。而其中的醍醐味就是藉由細談這些「留下」的人,帶出種種隱微的情感。很多的描述都讓我心有戚戚焉。

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整個人是很混亂的。但要處理的事很多,只能先硬把自己整起來,勉強地行動。真的就像雄一所說的:

▍我比我自己以為的還要更混亂,光是該處理的事就有很多,每天都糊里糊塗地就這麼過了。

等到喪禮結束,開始有餘裕思考,整個人就變得恍惚。一切都好不真實。總忍不住想:明明前些日子還好好的,怎麼突然就沒了呢?書中美影形容的貼切:

▍不久前發生的種種,不知怎地來勢洶洶地從我面前奔馳而過。被愕然拋下的我,竭盡全力也只能慢半拍的應付。

原本很習慣的家,突然也變得有點怪異。看到美影的這句:

▍祖母死了,這個家的時間也死了。

我瞬間懂了,對啊,就是這樣。重要的人離開了,時間與空間都掉了線,失去了原本的輪廓。

過段時間,以為一切慢慢回軌,悲傷卻又總冷不防襲來。書中美影因為看到公車上老奶奶與孫女的互動,猛然發現淚水已滑到胸前。其實我也常這樣,各種地方都能想到媽。可能是經過間一起吃過的餐廳,又或猛然想到她說的某句話,諸如此類情境都能讓我淚滿襟。印象最深的是在台北一間書店看到媽媽曾推給我看的《冰點》,才覺得懷念,瞬間眼淚已止不住,只能快快走到角落偷偷啜泣。

只能說,做個留下來的人,真的好難好難啊。美影的這句話真的看得很心碎:

▍心愛的人都全都逐一死去。可我們還是必須活下去。

【寄託】
作為留下來的人,有的時候會需要一個情感上的寄託。對美影來說,「廚房」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

▍全世界我最喜歡的地方大概就是廚房。
▍不管它在哪裡、長什麼樣子,只要是廚房,有地方讓我煮東西,我就覺得自在。

在被田邊家收留前,她甚至天天都睡在廚房。在哪都睡不好的她,只有在冰箱旁才安心入眠。甚至當她來到雄一的家時,最先想看的地方也是廚房。

因著這樣的鍾愛,美影得以藉由料理來重整自我。在奶奶離開後的那個夏天,她近乎瘋魔地開始學烹飪。最後,她休學並成了烹飪老師的助理。很喜歡《滿月》的最後,美影說的:

▍想必今後還會擁有許許多多那樣的廚房。在心中,在真實生活中。或者,在旅途中。一個人,一群人,也許兩個人,在我足跡所到之處,必然會擁有許多那樣的廚房吧。

我不會料理,對廚房沒這樣豐厚的情感。要說我的寄託,大概還只能是書吧。或許對我而言,書櫃就是類似的存在。

而《月影》中的五月與阿柊則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找尋對悲傷的出口。五月較為一般,就是去慢跑。阿柊就比較古怪些,弓子死後,他竟穿起了水手服:

▍當時我問他,是基於感傷才穿那身衣服嗎?他說並不是。人死不能復生,衣服就只是衣服。但是,穿了會覺得精神一振。

跑步與水手服雖然乍看截然不同,但對兩人來說本質其實是一樣的。如五月說的:

▍我深深理解。他的水手服就是我的慢跑,扮演著同樣的角色。……兩者都只不過是讓萎靡的心情振作起來的手段罷了。我們只能藉由轉換注意力來爭取緩衝時間。

當然,這樣的「寄託」並不能真正解決失去的迷惘。要撥開這片迷霧,需要一些魔法……

【彼岸】
在《月影》中,「彼岸」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不論是五月或阿柊,都是透過迷幻的虛境與亡者重逢,並進一步找回自我準心。

五月的「彼岸」是那條將城市一分為二的河。河上有座橋,以前她常和住在對岸的阿等約在那碰面。在神祕少女有麗的引介下,五月得以在這個生與死的交點與阿等重逢。書中的形容莫名魔幻:

▍記住,從現在起,這裡的次元與空間、時間都可能會晃動、錯亂。說不定你就站在我旁邊可我倆都會看不見對方,也可能彼此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東西。……注意看河對岸。絕對不能出聲,也不能過橋。

讀的時候不禁會想,我也好想要一個這樣的橋啊……

而阿柊的「彼岸」的接點則是透過夢的連接。在夢中,他得以和與弓子好好道別:

▍她打開我房間的衣櫥,仔細取出水手服,就這麼抱走了。她用口型跟我說拜拜,笑著揮手告別。我不知道該怎麼辦,結果又睡著了。果然是做夢吧。可是,水手服不見了。到處都找不到。

透過夢,虛與實,生與死,再次找到交點。很喜歡這樣有點魔幻的設計。其實在《滿月》中也有類似的橋段,就是美影與雄一的夢中廚房。透過夢的鍵結,兩人也療癒了彼此。

其實在讀這本書時,我曾默默希望能夢到媽媽,但未能如願。沒想到在寫這篇文章時,我竟然夢到了。細節不記得了,只隱約記得我有告訴她說我一直很努力,然後她淡淡地笑著……

【後記】
讀這本書時,總會默默的被很多句子點中。這邊再節些很愛的句子:

▍人生如果沒有真正絕望過,不知道真正無法割捨的是自己哪個部分,就算長大了也無法懂得真正的快樂喔。

▍感冒啊,這個時候是最難受的。搞不好比死更痛苦。不過,應該不會更痛苦了。因為每個人的極限是不會改變的喲。或許會一再感冒,發生和現在同樣的情形,但是只要自己挺得住,一輩子都不會更痛苦了。

▍無論如何,我都希望繼續意識到「自己有一天會死」這件事。否則我無法感到真正的活者。

不過,儘管書中充滿對死亡與痛苦的小哲思,我最愛的段落卻是《滿月》裡面千里送豬排的段落。美影對豬排的形容實在是太罪惡了,害我看得當下超想吃豬排飯:

▍這碗豬排簡直堪稱是奇遇,手藝實在太讚了。無論是豬排的肉質、高湯的風味、雞蛋與洋蔥的烹煮火候、煮得偏硬的白飯,通通無懈可擊。

然後,美影攀牆送飯的段落更是荒謬到有點不真實。覺得吉本芭娜娜很擅長在看似日常的敘事中插入一些虛幻元素,看得讓人會心一笑的那種。

最後,還是謝謝畫說推給我這本書。讀完彷彿被洗滌了一次。當然,很多時候還是會悲傷,但是似乎已經更有勇氣走下去了!

部落格圖文版:https://maxjamesread.com/kitchen/
Podcast有聲版:https://apple.co/4aKSmls

2024-04-19

男孩、鼴鼠、狐狸與馬 BY 貳團 捲子*

圖畫和文字都讓人十分沉浸洗心,美好的作品。
重新反思了一下,如果是童年時期的我,閱讀後會有什麼感想?10歲的我會覺得,這些畫很美,文字內容理所當然,我都懂,並不特別。而身為坐三望四的大人,讀起來卻深有感觸,看完後要馬上再重新再讀,並且寫了好多筆記下來的程度呀,我覺得,這個貌似簡單的劇情,字字句句的簡單樸實,都是難能可貴、三生有幸,得以遇見鼴鼠、狐狸、與馬,男孩該有多幸運。
分享一個最喜歡的這個段落:
『你能跑的多快?』男孩問。
「這個嘛,」鼴鼠說:
「我不敢自稱天才運動員啦,
但我有一次贏了挖洞比賽。」
『我不是問你啦!』
「噢,這樣啊。」

這種有趣、無壓力亂說幹話,
帶來高情緒價值的美好的關係,
(阿... 對,又來了,
成為大人的我下意識愛做定論和分析...)
成為大人的我知道,
這太珍貴了,
這就是需要花一輩子好好守護的人生寶物了。

2024-04-18

你的4分33秒 BY 貳團 S

或許不少人都聽過這位當代的美籍音樂大師,John Cage, 他曾經進入哈佛大學的一個能隔絕一切噪音的靜音實驗室,看看是否能夠感受到絕對的寧靜;雖然寧靜和噪音是相對的,但是這個實驗反而讓他感受到自己身體的聲音,寧靜並不存在。之後他就創作了這首舉世聞名的鋼琴奏鳴曲「4分33秒」。

讓樂音沉沒,噪音,才得以出現;John Cage似乎是噪音的支持者,他曾說:「在他的生活和作品裡,他無時無刻都在使用這首樂曲;與其說是樂曲不如說是一種狀態,也是他享受生命的泉源。」

用書中序裡的一句話,「4分33秒是一種狀態,他三並不被John Cage壟斷,每個人都可以詮釋這個作品」,這本書因此而生。

如果還沒有聽說過這位知名作曲家,目前在世上最長的一首鋼琴曲ASLSP(目前正在使用管風琴演奏中),需要演奏639年,就是他在1992年所創作。

2024-04-16

流浪者之歌 BY 壹團 洪崇瑋

借了三次總算看完,但看到中段之後還是沒辦法細細品味作者想透過希達塔傳播的訊息。
感覺有點像鋼鍊的 一為全,全為一。
希達塔與葛溫達這一對朋友的對照也是蠻有趣的,從年輕的盲目追隨到有所依托的老年葛溫達,遇到老年希達塔一個吻推翻了內心的一切…

2024-04-14

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 BY 壹團 🌈Jessie Hsiao

這本書2015年就在日本出版了(我看的是2023年的台灣二版),作者長年從事援助包括下流老人在內的生活窮困者,他希望藉由這本書拋磚引玉,讓社會大眾與政府正視下流老人問題,盡可能的減少潛在的下流老人,同時期望政府改善制度以緩解問題。
下流老人問題在日本已經超過10年了,台灣也快步上後塵,預先做準備是必要的。全書重點是未來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流老人,所以現在盡量存錢,如果身體健康就工作到越老越好,然後一定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偵探不在之處即樂園 BY 壹團 阿哲

此為加上特殊設定的推理小說,若殺了兩個人的話就會被書中的天使拖入地獄,因此都會認為兇手最多只能殺一個人,但書中還是發生了連續殺人案,就看偵探如何找出兇手。這種加了額外設定的內容很特別,很佩服作者想出這設定,若對這種特殊設定的作品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2024-04-13

北歐眾神 BY 貳團 李李柏

這是先前看群友討論有關北歐神話時所推薦書籍。書的內容不像一般小說一樣以某位主角第一人稱的視角來敘述或瀏覽整個宇宙。而是闡述了很多小故事。每篇故事都非常的天馬行空,例如矮人打造的物品不是我們現階段地球可以買的到的東西,而是會自動貼合人的頭型自然生長的頭髮,或是能自動衍生的珠寶。又或者天神洛基與女巨人生下的三個孩子,不是我所認知的半人半神的型態,而是巨蟒或其他生物。

如果現階段平凡無奇的資訊讓人有些乏味,那麼這本就是一本可以激發創意力的調和劑。只不過我看到一半一直很納悶,為什麼奧丁、洛基、索爾出場率這麼高,而都沒有看到宙斯、阿波羅之類的.....google才發現原來後者是希臘神話。

月亮與六便士 BY 壹團 Anaïs

這是作家毛姆出版於1919年的小說,大致上講述中年事業有成,毅然轉職藝術家的主角史崔蘭的生活。

其中令我比較有感的是,若你不在意其他人怎麼想,想做怎樣的自己似乎都可以(就是人不要臉天下無敵的概念)。

書籍簡介提到本書主要在講述,人會選擇月亮(代表理想、夢想)還是六便士(現實物質生活)。我自己在聽有聲書時,倒是覺得本書沒有在這個觀點特別著墨。

在現代,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不論貧窮富貴、不論職業貴賤、不論世俗體制標準,什麼是你想要的人生?

最後說句老實話,我覺得本書不用特別去買來看。購買之前知道這算是有名的作品,有時候看電影還會被引述,但故事內容沒什麼讓我感到觸動的地方。有聲書也聽了好久才追完。

2024-04-12

人魚紀 BY 貳團 許馥伊

很久以前讀過李維菁的《生活是甜蜜》,此本《人魚紀》的風格相當不同。
從國標舞中描述與人的關係,在規範下存在的各種矛盾,舞蹈知識詳細卻不枯燥 (不敢想像要做多久的田野調查才能熟悉至此)每份感受,都是層層堆疊著,不矯情,卻深刻。
作家李維菁因病已逝 ,《人魚紀》為最後一本作品。 謝謝如此美麗的祢,與字。

2024-04-11

沒有媽媽的超市 BY 貳團 Chi

作者筆下母親的形象讓人覺得似曾相識,遠嫁美國的她依然保有強烈亞洲特質:一絲不苟,控制欲高,對孩子的方方面面有明確且嚴格的期望,親子雙方互相造成的傷痕,到成年很久以後都還無法撫平。多數在亞洲長大的孩子,應該許多片段會和作者產生強烈共感,一種愛與痛苦交織的記憶。
作者小時候跌倒,媽媽沒有像其他美國父母一樣安慰她,反而指責她為什麼跌倒,哭的時候也丟給她一句「眼淚等到妳媽死了再流吧」。作者脆弱的時候常常想到這句話,在陪伴媽媽走過癌末時期的時候,也想著這句話。

即使在生命的尾端,身為典型的亞洲媽媽,也不太可能跟女兒有什麼煽情對話,可是還是很容易邊看邊噴淚。以下是喜歡的一個段落:

「妳小時候啊,老是喜歡抓著我的衣角,不管去哪裡都是。」媽媽在我耳邊努力吐出字句。「現在妳長大了,可是妳看,妳還是抓著我的衣角不放。」我和媽媽再也顧不得什麼,任由眼淚嘩啦啦的流出來,浸濕對方的上衣。我們彼此輕輕抓著對方,這二十五年來一直都是這樣的。

身為孩子,常想逃離家長的掌控、無處不在的介入,想逃避他們對自己的失望和歇斯底里,沒有想過那個重要且強勢的人會老、會離去,剩下不知該怎麼彌補這段心結的自己。終究彼此還是都沒有放手,在掙扎中互相傷害也相愛。

作者媽媽跟她說:在什麼關係裡面,都要保有10%的自己。她想,會不會媽媽一直到過世,都有她從未看過的一面?以為是至親,實際上人與人之間可能不如想像中互相瞭解,這10%的自我是堡壘,即使對方離開,也不至於整個人坍塌。我覺得可以視為留給女兒最實用的祝福和保護。失去是必經的歷程,作者用文字帶大家身歷其境一次那樣的衝擊與後續的重建,非常貼近為人子女的內心世界的作品。

我們都有小憂鬱:運用療鬱象限圖的33種情緒解方,化解莫名的疲憊和心情鬱悶 BY 壹團 闕妙芬

我們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甚至有「憂鬱」的症狀出現。如果,只是情緒的低落,除了前往身心科就診、接受心理諮商、服用抗憂鬱藥物等選擇,有沒有自己在日常生活能做的療癒方法,讓自己成為最好的治療師?

作者Hossy曾罹患憂鬱症,當時他被醫師告知要暫停工作,接受治療。然而,他發現只靠抗憂鬱藥物,他的憂鬱症狀改善的程度有限,因此Hossy透過生活上的改變,尋求藥物以外的方式輔助,希望能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艱難的抗憂鬱心路歷程他都經歷過,作者給心情持續低落的讀者建議,就算沒有憂鬱症,只是想突破生活低潮,除了吃藥與諮商之外,運用療鬱象限圖,找出屬於自己的情緒解方。

本書是作者Hossy逐一試過減緩憂鬱的33種方式,以「效果」與「難易度」為軸,製作成「療鬱象限圖」,統整出「容易效果好」、「容易但效果差」、「困難卻效果好」、「困難又效果差」共四項屬於自己的生活療癒小方法。

例如:他覺得「容易效果好」的方法,像是養狗、深呼吸、喝花草茶;「容易但效果差」的方法,像是購物、瘋電玩;「困難卻效果好」的方法,像是找到了解自己的人、停止比較;「困難又效果差」的方法,像是健身、加入病友社團。

我也以書中的舉例,依照四個象限,找出自己的療癒方法,例如:「容易效果好」的方法,像是看書、散步、看貓狗寵物IG照片;「容易但效果差」的方法,像是追劇、網購舒壓、與朋友聚餐;「困難卻效果好」的方法,像是找心理師做諮商、參加禪修;「困難又效果差」的方法,像是出國旅遊、重訓健身。

如同作者在書中所說:「以現在的狀態稍加努力,以做得到的事情開始做起。」嘗試找自己舒服的步調,輕鬆、逐步完成生活上小小的任務,不但有效改善了自己的心情,更能一步步回歸安定穩健的狀態。

這是一本輕鬆易讀的小書,讓自己太累的時候,停下來讓休息一下;作者也提醒讀者,如果規劃有進步,別忘了獎勵自己,更有信心持續下去。

關於女兒 BY 壹團 Chia-Pei Lee

在療養院擔任看護的母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照護對象以及女兒。她照護的對象是個名人因為單身又失智被安置療養院最後甚至尿布還要剪一半省著用,後來甚至被安排到更簡陋的機構安置。另一方面她竭盡所能養大的女兒拿了高學歷之後卻只能在大學擔任約聘的流浪講師後來甚至因為同志身分被不當解雇。

這本書有很多身為看護、身為母親心中的獨白。看著照護對象她有不忍也擔心這自己未來的樣子。期待女兒能像個「一般人」組成家庭看著跟照護對象一樣熱血的女兒她有著更多的擔憂,一方面欣賞女兒的對象,另一方面希望女兒可以分手另組她可以讓左右鄰居知道的家庭;有很多內心戲可以多看看母親、女兒之間的互動。

書摘:
* 永無止盡的勞動。我領悟到沒人能將我從這種吃力的勞動之中解救出來,於是我擔憂起當我沒有能力工作的那一刻到來時,該怎麼辦才好。也就是說,令我擔憂的永遠不是死亡,而是生活。不管用什麼方法,在活著的這段時間就得承受這沒完沒了的寂寥。

2024-04-10

擁抱B選項 BY 壹團 ❁҉҉҉҉҉҉҉҉ Irene

作者雪柔突然面對到丈夫突然猝逝,巨大的傷痛措手不及,書中以她怎麼慢慢走出來,分享心境。書中說明改變自己面對負面壓力的情緒,去直面他並且培養韌性。
「快樂的一天彷彿只有15分鐘,痛苦的一天卻像15年,我們太注意潛在的威脅,而錯失微笑的機會」-截取內文。

覺得人生中不止會面對順遂的A選項,常常都有意外發生,使我們必需擁抱B選項,接受他、理解他,原諒也不要讓自己糾結,分享給大家。

64 BY 壹團 Rex Huang

昭和六十四年,只有短短七天,期間卻發生懸而未決的綁票勒贖案

主角三上是個頗有名氣的刑警,卻被指定擔任縣警的公關長,此時女兒離家失蹤,工作上又與地方媒體吵得焦頭爛額之際,中央長官突然宣布造訪,且背後原因與十幾年前的”64”案件有關,身為公關長的三上與媒體勢同水火,又需要他們幫忙採訪長官,正當情勢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火爆,此時又發生了新的綁架案…

就像是”看不見的雙眼”與”東方快車謀殺案”帶來的震撼,無力的受害者只能選擇漫長而堅毅的復仇,那種破碎的傷痕實在讓人心碎。雖然這本"64"厚如枕頭,但故事非常精采,讀來忘我

大港的女兒 BY 壹團 顏正裕

陳柔縉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書寫高雄(甚至台灣)自日據時代到2020年的歷史變化。小說的前半部是以孫仁貴為主角,介入王家股權鬥爭的過程,同時女兒孫愛雪逐漸成長,遇見不同的人事物,發展出自己的意識。當孫仁貴被指控叛亂份子,逃往香港,同時孫愛雪與郭英吉結婚,小說開始以孫愛雪為主體,敘述她如何獨立自主,建立屬於自己的事業。除了孫愛雪以外,陳柔縉也描繪不同的「女兒」,共同生活在一個時代之中:呂瓊琚的獨立、楊青吟的傳統、王燦燦的瘋狂。但人總是矛盾的,在孫愛雪奮鬥的過程,她沒忘記自己身為妻子的傳統本分:支持丈夫的事業。她與妹妹們的對話顯示她仍舊是成功男人背後的女性。

三體 BY 貳團 Taiyan(泰延)

多年前就知道三體很好看,但一直沒有動力打開來看,直到最近Netflix 推出三體影集,才有了動力三體將他打開來看。第一部地球往事述說了地球的過往、三體如何發現地球以及對於想要改變世界卻無能為力的人的心態描寫,是值得一看的小說。

何者 BY 壹團 Lee(阿黎)

作者是朝井遙,也是《聽說桐島退社了》的作者,我先前有看過他《聽》一書也是他的出道作品,對他很細膩描繪學生時代彼此內心的波濤洶湧印象很深刻,這部作品則是他獲得直木賞的代表作,也有改編成電影,主題是有關一群年輕人鄰近畢業開始求職,彼此間因為求職種種而引發內心波瀾起伏的故事。

五個主要角色各有各的特徵和個性,在表面相處及社交網絡上呈現的,以及在面試時呈現的自己都可能有所不同,面對獲得內定或求職順利的人,那些不追求一般求職方向者的心態更值得探討,而最後揭發的真相,有些驚訝卻也令人唏噓,我很慶幸作者給了個朦朧但溫暖的收尾。我也很喜歡書裡兩位女性其實是看得最透徹的人,還有很體貼的學長也是,雖然有時候當面被指出不足之處真的非常丟臉和痛苦,但若能好好消化,面對自己的缺失並因此改善其實反而是長大成人後很少獲得的珍貴禮物。

至於我自己嘛……閱讀時不能免俗地想起自己剛畢業求職那時期,也是最討厭面試,感覺像砧板上的豬肉,被面試官斟量哪裡可以賣,哪裡該淘汰之類的,現在想起來也還是很不舒服,即使有獲得內定也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最想要職位的則可能很快就被刪掉資格了……哎呀,真是好多心酸突然一股腦湧上xD


另外覺得蠻佩服作者用很簡樸的言語,很生活化的交談跟紀錄卻能展現各個角色的特性,也埋下伏筆,可能因為作者相較之下的確滿年輕的(平成後),文字使用習慣跟生活面向描述感覺都很親切,有種跨國但因為同齡也親近的感覺,相當奇妙,以後應該也會繼續找他的著作來看,推薦指數:7.5/10分。

撒哈拉歲月 BY 壹團 Nicole

感恩三毛用她對生命的熱情和渴望,帶著無數的讀者往沙漠深處走一段旅程。一開始讀的時候只覺得的新鮮有趣,但讀到後面幾篇,卻往往篇篇落淚。讓人動容。
三毛的文字直白生動,看似不加修飾。就是信手拈來,說一說生活的趣事。但是在不同主題下,三毛展現的是渾然天成的語言魅力。如果用高手形容,那大約是自學成才、行走江湖不留姓名的浪人。意想不到、勝之不武(取不用動武就贏之意)。閱讀時,一下子就吸引住目光,閱讀後面幾篇(沙巴軍曹、搭車客、哭泣的駱駝、啞奴)的時候,眼淚不是如雨下,而是屏住呼吸,在後面的時候狠狠的被揪一下,然後眼淚在眼眶打轉。一種因為在乎、因為共情而引起的疼痛。
在這些時刻,對身而為人感到痛苦,但對生命本身,充滿敬佩。

2024-04-09

緘默的女孩 BY 壹團 Grace

這是女警瑞卓利和法醫莫拉系列中的一本,這本書的案件圍繞著中國城,有趣的是,瑞卓利警探一度懷疑嫌疑犯和孫悟空有關,甚至還去查了西遊記的故事!因為作者本身有華人血統,在閱讀本作時讓我覺得非常有親切感,是我目前看了幾本女警與法醫系列覺得最喜歡的一部。當然這本也保留了泰絲格里森一貫的風格,懸疑中也充份發揮角色特色,也有非常有魅力的新角色登場,非常值得一看。

在咖啡冷掉之前 BY 壹團 劉千于

有沒有那麼一個人,你來不及對他表達想說的話?

過世的親人、不再聯絡的朋友、錯過的愛人⋯⋯有沒有讓你想起哪個人呢?

小咖啡店有個都市傳說,可以在短時間內回到特定時間,即使規矩很多,還是有人為了見對方一面,盡可能的去嘗試。

規矩繁瑣:
- 店員幫你倒咖啡、必須在冷掉之前喝完
- 無法改變未來,會死的人還是會死
- 只能在特定時間點坐到特定位置,且回去後不能離開座位,也就是只能見到來過咖啡廳的人

蠻溫馨的,小說由四篇短篇組成,日本似乎很多這種治癒類型小說,不過比較推《阪急電車》。

可能是這本不太能入戲,有種在看劇的感覺,變成客觀的第三者了。

兩本共八篇,短篇主題分別為姐妹、父女、寵物、夫妻、伴侶⋯⋯

他們。
想見到過世的家人,把未說出口的感謝說出。

想見到過去的另一半,把沒送出的信物給出。

想見到離世的毛小孩,再感受一次最後的體溫。

可以順順看完的小說,沒特別驚艷,但也不會看不下去。

2024-04-08

八尺門的辯護人 BY 壹團 Yoyo

(部分可能爆雷,如果還沒看劇或是小說,以下為防雷線)

每當有社會事件發生,媒體報導渲染的效果,當鄉民式的社會正義,嚴刑峻罰的正義大旗下,犯罪嫌疑人直接被判定為罪大惡極,事件的真相以及案件發生背後的原因與證據卻很少有人願意進一步去探究釐清。隨著輿論譁然ㄧ概認為殺害船長一家人的被告經司法審判後唯一死刑,才是真正的司法正義。

故事從原住民與外籍漁工的案件開始,描繪出臺灣在不同族群上的關係,死刑以及外籍人士的司法通譯權,牽涉到遠洋漁業的龐大利益,政治角力與大型企業對部落社區的活動影響,各個層面其實都是涉及利益衝突。

在現行的司法制度下,死刑犯是否真的天人共憤「求其生而不可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在審判中,法官也是人,是否會有誤判的可能

死刑是錯誤不可回復的制度,殺人者死,遠從古代就至今,但殺了他真的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還是只是大拜拜式的手法,以掩飾其他制度的缺陷。國家對於被害人家屬的司法協助與心理健康治療、獄政制度的不足、法治教育的推廣…等等

執政當局也常用執行死刑來作為民意焦點的轉移以掩蓋施政成效不彰的手法,或是爭取選票支持的方式。媒體的焦點關注在執行死刑與死刑犯犯罪手法,以及各家電視辯論節目掛上各家名嘴爭先恐後,對案情大肆評論,駭人故事的穿鑿附會下,事情的真相遠比不上收視率的重要性。

弱弱相殘,司法正義也是需要成本去維持,在預算與經濟條件較差的被告,很難有足夠的辯護資源執行審判上的防禦權,亦沒有公關公司為其進行人設包裝與輿論行銷,更遑論司法制度下的漏洞與缺陷。
在經濟條件、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速速審判結案,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不遠。

「判決是為了被告存在的,不是為了法官,不是被害人,更不是神」

「我們何其有幸,能坐在法庭上,對案件進行調查,在人生成長的歷程中不用擔心溫飽與安全,通過讀書考試,坐在高高的法庭上,對案件進行審判,甚至可以剝奪他人生命。」

在看完這本書值得慶幸的是仍有人願意為被告奔走努力,但現實社會中,每一位案件真的都能有幸能遇到如故事中的主角一樣努力為其奔走與國家機器奮戰,還是只成為司法文書上冷冰冰的文字,令人審思。

2024-04-07

鏡之孤城 BY 貳團 茗蕙 Ming-Hui

因為群組夥伴的心得引起閱讀的興趣。
書中用童話的手法,討論到「拒學症」孩子的議題,那些拒絕上學的小孩背後可能有很多需要有人聆聽的故事,
而大人往往像書中小心的導師一般只想解決問題。
相較於小心和嬉野,好像更能夠明白小晶最後成為放大野狼進家門的小綿羊的原因......

IG讀書心得:https://reurl.cc/dLK45z

2024-04-06

Design by wangzhihong.com: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王志弘作品選2001-2016) BY 貳團 Lucas huang

如果大家不知道的話,也一定看過他的作品,非常多的書都是他設計的,得了非常非常多的獎項,台灣許多有名的書籍設計師裡面,他是比較少曝光的,他會說用作品說話就好,但我覺得這個想法有點老古板,也因為不太上媒體、也沒有線上課程什麼的,這本書可以稍微了解他設計的思考。

他有一個傳奇就是他是不改稿的,他不會讓客戶指手劃腳,而且是早期就不改稿,當然也吃了很多苦頭,但是就是堅持下去,這件事情能做到的人非常少,像是聶永真也是後期才能做得到。有一個日本設計師對他的評價是,因為他不改稿的行為,造成了台灣平面設計師的地位提升。我不知道具體的影響力有多少,但是可以感覺到在各種商業出版物裡面,書籍設計顯然沒有這麼商業。

台灣的書籍設計我覺得很強,如果和日韓、歐美,比起來常常我還覺得台灣的比較喜歡,有時候看同一本書的goodread的原文封面,會覺得台灣這些書籍設計師根本就是鬼斧神工。但當然有可能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審美差異而已,像是王志弘(和許多設計師)非常倚重於使用裝飾字(尤其是英文) ,我是很吃這一套,不過這就造成資訊量增長的副作用。

退後來看,書籍設計產業非常著重於紙張的材質和印刷的技術,光是一個厚美術紙打凸燙金,就可以讓手中東西變得很有質感。
但我覺得因為電子書的逐漸盛行,之後這個裝幀設計的預算應該會慢慢拉低。再怎麼強大的封面設計,在閱讀器裡都只有那個可憐樣子。再怎麼強大的內頁編排,也是沒用了。
雖然很多書籍設計都超美想收藏,但是沒展示空間、久了又發黃長灰塵,真是兩難,畢竟連鞋子都沒地方放了。

成為怪物以前 BY 貳團 皆安

會知道蕭瑋萱的這本《成為怪物以前》是看到陳思宏在臉書上強力推薦。故事簡述如下:

▍在弟弟死後,楊寧失去了引以為傲的嗅覺,只有在處理命案清理工作的現場,她才能透過死亡的觸發重新喚起這份能力。在一次清理任務中,楊寧不慎遭到設計,成為兇殺案的嫌疑人。原本心已破碎離散的她,開始重新聚焦,試圖找出真兇……

必須說,這是部極為陰沉的作品,是一本由死亡、性與氣味交織而成的犯罪小說。這僅是蕭瑋萱的首部長篇小說,看的過程不禁會驚嘆才處女作野心就那麼大。但事實證明,這部作品確實撐得起如此野心。以下盡可能不雷地聊聊這本書。

【壞掉的人】
書的開頭引用馬修.卡索維茲的《恨》作為引子,十分有意思:

▍這是一個人從五十樓墜下的故事。
▍經過每層樓,他都不停安慰自己:「到目前為止還好……」「到目前為止還好……」「到目前為止」「還好……」
▍但重要的從來都不是怎麼墜落,而是怎麼著陸。

主角楊寧的設定本身就很吸引人。在弟弟楊翰自殺後,她過著行屍走肉般的「壞掉」生活。不僅活無目標,還把自己給封起來。甚至還帶著刺,把所有關心她的人都戳開。此外,楊寧還失去她引以為傲的嗅覺。高翊峰在推薦序中形容說這是一個迴旋式的設定:

▍依賴嗅覺的人,因創傷症候群失去嗅覺之後,只有在死亡發生的現場,才能重新恢復正常。

也因此,她近乎癲狂地栽入了她的「特殊」職業中……

【特殊職業】
楊寧的工作是特殊現場清潔員。公司的宣傳是這樣寫的:

▍負責命案現場清潔。解放現場,帶走死亡,將現場留還給生者,期許能陪生者與亡者走到下一個人生篇章。

說來漂亮,但死亡現場往往是一團糊塗。節段書中描述讓大家感受一下:

▍楊寧一面揮手撥開蠅蟲的撲襲,一面抽空拍掉逃竄上身的蟑螂。從床發生,一路綿延到門口地板,恣意流淌的血液脂肪厚厚一層,暗紅色膠著頑固地黏在地板,像一幅嚇人又令人著迷的藝術品。

然而這樣的可怖環境卻成了助楊寧找回嗅覺的神聖場域。在失去嗅覺一年後,她被公司老闆(人稱老大)硬拉回去工作。沒想到,她卻意外發現死亡的氣息能讓她的嗅覺復甦。屍味是她的藥,只要以死亡作為獻祭,就能使嗅覺重生。很愛書中這段靈動的描述:

▍楊寧的鼻子無法克制地動了起來,噘了起來,鼻翼像蝴蝶破繭展示、撐開、鼓起、舒張。氣味流動。她將沾滿黏液的手指放到面罩前,大口的吸著。她聞到了,腐臭黏稠的甜味竄進她鼻腔,毫不留情地,宛如要撕裂她所有體內細胞,割毀她的身體,氣味滲進她體內,像硫酸一樣腐蝕她的靈魂。

然而,這樣的黑暗救贖是有代價的。在一次清理中,她遭到兇手設計,破壞掉警方還沒有到過的現場。不僅親手抹除所有可能的犯案線索,還成了警方眼中的嫌疑犯。為了自清,她開始嘗試找出兇手。但在探尋過程中,楊寧竟發現命案現場有著與楊翰生前衣物一樣的香水味,整個故事就此展開……

故事約略介紹到這,剩下的就留給大家自己去探索。下面想再聊些小心得,可能會稍稍劇透,大家就斟酌閱讀囉。

【氣味為引】
從上面的描述不難發現,「氣味」是整本小說的關鍵元素。楊寧的嗅覺可用「神通」來形容。所有隱藏的故事,在她的鼻翼下只能乖乖現行。比如,在書中她僅嗅到一個嗝就探透了汽水店阿伯的秘密:

▍他頸後和手腕除了汗,還散著女人用的廉價香水,酒精味很重,帶點辛嗆,而且這個香氣和坐在店門口搧風的老闆娘截然不同。

而這樣的超嗅力正是故事能展開的關鍵。兇手留下的線索,楊寧是少數有能力找到的人。

既然氣味是本書的要角,蕭瑋萱對氣味的描寫自然也是本書極大的看點之一。閱讀書中的各種氣味描述真的種享受。這邊節段讓大家感受感受:

▍公園金屬長椅上有些榕樹葉的生氣、土味與新鮮,滴漏在上頭成垢的甜湯散著陳舊蜜味,又同時存在揮之不去的體臭與飽嗝,將鼻子往鐵條上碰,還能聞出鏽蝕的金屬味以及屬於不同布料的溽濕感。

說到氣味,勢必得聊聊人稱「香水殺手」的連環殺人魔程春金。好愛這個充滿邪氣的角色。先說,程春金不是兇手,而是楊寧為了尋找真兇所找上的「導師」。楊寧相信,程春金的變態視角能帶她更深入地了解犯罪者的世界。

程春金自稱擁有台灣最好的鼻子。明明是殺人犯,卻自詡為藝術家。除了使用殘忍的手段虐殺被害者外,還會在他們身上噴香水。書中描述他畫作的段落真的讓我倒抽好幾口氣。讀的過程中,忍不住會拿程春金與《沉默的羔羊》的漢尼拔或《險路勿近》的奇哥做比較。不禁幻想,如果這本書被拍成電影,這角色要給誰演(陳慕義好像不錯)。

《成為怪物以前》裡面的香味、犯罪等元素,很難不讓人想到《香水》這本經典的犯罪小說。但蕭瑋萱卻又很巧妙地玩出了新花樣。

【成為怪物以前】
書名《成為怪物以前》是本書不斷迴旋探討的主題。換言之,這些怪物本也是與你我乍看無異的「正常人」。書中有個橋段是程春金要楊寧給真兇取個「名字」: 

▍妳一直說「他」,或者兇手殺人什麼的,聽了就刺耳。不能這樣啊,妳以為他距離很遙遠,或者妳跟他不同,但其實不是。

我們總喜歡把罪犯「非人化」。但殺人犯其實也是人,需要呼吸,需要生活(有趣的是,楊寧給兇手起的名字葛努乙正是《香水》中的主角)。這樣「同類」的命題在書中一直出現。除了程春金,兇手自己的獨白也說:

▍妳會發現嗎?我留下的線索。
▍妳的嗅覺,我的氣味。
▍妳會發現嗎?我們是同樣的人啊。

書中對犯罪者們的動機和心理狀態都花費很多心思去描寫。似乎是想表達,所謂的「惡」是很糾結的,很難有那種純然的惡。而這些對惡意生成的探索又可拿來與楊寧的狀況對照。前頭說楊寧是個壞掉的人。書名使用「成為怪物以前」,其實也就預示著楊寧就是那個「以前」。

故事中的楊寧雖然看似正義地想找到真兇,但卻被程春金狠狠戳破:

▍妳想找個兇手,這樣就不用承擔害死楊翰的責任。

事實上,她的積極某種程度來說是出於對楊翰的內疚。她一直覺得弟弟的死是她造成的。然而,這起命案給了她反轉想像的機會,若是有了一個「外來」的兇手,她就可以不再那麼自責。看著楊寧一步步深探魔道,以為能找到真相與救贖。卻又在一次次與犯罪者接觸對話中反覆融蝕自己的內心,真的很折人心痛。

【後記】
讀的過程一直覺得這本小說很有「電影感」。文字所傳遞出來張力很強,而且畫面感十足。當然如果拍成絕對是限制級的,比如這個我很愛的段落:

▍幾乎被壓扁的藍色休旅,滲出些許紅白的黏稠液體,一路延伸到他腳邊。
▍一顆毫無生氣的眼珠,滾到褲管旁,定定地看著他。

不過,書中關於味道的部分,感覺可能有點難呈現就是了,這大概就是文字的優勢吧。在讀的時候,常常會想說蕭瑋萱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才能寫出如此刻心的文字。後記裡她是這樣說的:

▍這本小說有近三分之一誕生在醫院裡。急診室、候診間、日光室,楊寧經歷過的檢查我都做了,甚至更多。讓肉體腐壞,換取靈感與靈魂的自由。

不曉得她經歷過什麼,但很感謝她把這些寫下來。

這書是媽媽過世前看的,其實讀完好久了。媽媽走後,我意外發現那時看的幾本書竟都剛好與「死亡」有關。總覺得有點玄。倒也不是真有什麼疙瘩,但心得就一直拖著。老實說,現在重翻書中很多內容依然感觸很深。像楊寧在楊翰離開後說的這句:

▍當存在的意義消失,存在依然存在。

不過,寫心得的過程中也重新發現書中許多非常療癒的段落。像是我很喜歡廖警官在面對楊寧好奇他怎麼走過人生低谷時說的:

▍我沒有,我就只是繼續走而已。

蕭瑋萱在後記中提到:

▍楊寧懷著我的疑問和痛苦而生,我知道無論好與壞,都該把她寫下。某種程度,楊寧的尋兇之路,也是我尋找救贖的公路之旅。在犯罪類型包裹下,用更細緻、殘忍而溫柔的文學落地。

神奇的是,寫完這篇,我的心情竟也舒坦了些。或許覺得難受時,就繼續走、繼續寫吧,總會有路的!

部落格圖文版:https://maxjamesread.com/before-we-were-monsters/
Podcast有聲版:https://apple.co/3xqtAYJ

2024-04-05

人生實用商學院:誰偷了你的錢? BY 壹團 Shana

這本書是吳淡如結合自己人生理財經驗(眾所周知她很有錢)、以及進修商學院後習得的知識,以podcast形式推出後大受歡迎,集結成文字的理財入門書。

特色是每個面向都談得不深,但至少都有談到一點,所以對於黃金該不該買?儲蓄險、失能險該買嗎?如何買第二棟投資的房子?這類的問題,理財初學者可以有概括、通盤、以及淺嚐性質的了解。

2024-04-04

沼澤王的女兒 BY 壹團 吳一定

不太確定是否要肯定的說出我喜歡這本書,作者描繪得那麼引人入勝,可只要想到作為主角的赫蓮娜及她母親之所以待在沼澤生活,就覺得沉重到不行,認真就輸了,倘若不是以誘拐作為起點,其實就是一個家庭過著屬於他們的日子(時而殘酷暴力)。
閱讀之所以吸引我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能夠享受他人幫忙做好的功課,作家把那些你可能此生不會經歷的生活模式寫給你看,關於在沼澤的生存技能,關於主角試圖智取父親的追蹤技巧,儘管不是我會想嘗試的生活但我讀得很入迷。

極限返航 BY 貳團 Walter蕭竣中

240404

「你的臉在漏水嗎? 問號?」

「我最近肚子痛,是屁股在漏水」

故事內容精彩,這是少數讓我看完的歐美科幻小說之一,期待未來的電影上映。

很佩服作者,竟然可以把如此深奧的科學、生物、化學知識都融入到故事裡面。

讀完後,感覺裡面的主角應該某方面是作者的投射,真欽佩這種活用知識的人。

2024-04-03

紅色手指 BY 貳團 宋玉嬌

東野圭吾
去年買的書,加賀恭一郎系列之一,恭一郎的特殊本領依舊。
看似成員完整的家庭不見得圓滿,看似有缺家庭成員的家庭並不一定灰暗。一點一滴的無視堆積,同一個屋簷下居住者之間的疏離,似家人也不似家人。
輕易對他人敞開心胸並不容易,適度表明自己意願是非常必要的課題。

姑獲鳥之夏 BY 貳團 Twiggy

該怎麼說呢⋯,這本書有好有壞,角色的設定很有魅力也有趣,故事一開始很吸引人,中間部分的懸疑氣氛做得不錯,我滿喜歡故事裡對於民間傳說、妖怪、歷史⋯等的論述和討論,和一般推理小說很不同,增添了許多奇異的特色與訊息。

可惜讀到最後有點失望,主要是關口與事件的關係?到底他只是個單純的送信者,還是他也對女主角做了什麼?如果只是送信者,為何他需要這麼投入與保護女主?還有為何女主最後願意將小孩交給他?這份關係很奇怪,我覺得作者在這方面沒有很完善的交代。如果他們真的是單純送信與收信關係的話,整個故事結構就變得很刻意,如果他們有更深層的關係,那為何最後解謎時沒解釋?感覺關口只是自己一廂情願地在一旁內心掙扎?

有的時後,推理小說會故意留下疑點,不在結尾解答,讓讀者自己解讀,通常能讓讀者做自己的推理,也讓故事更深刻。但在這本書,因為這個疑點成為本書的根本架構,不解的話本書的根本就不夠堅固,疑點也讓這本書顯得莫名與做作。也許是我慧根不夠,有什麼細節沒看透,不過個人感想就是這樣,很可惜。

2024-04-02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 BY 貳團 阿謙

本書如果從書名看起來可能會以為是一本關於讀者什麼情況下該找他人或心理師聊聊的書,但實際上卻是一個關於心理師面臨人生低潮期時找一位心理治療師,同時又幫其他病人並行治療的一本如同職場美劇一樣的小說。更有趣的是主角的OS完全能感同身受但又不會過於自我讓人會心一笑。
但如果要找出書中最令我觸動的片段,那莫過於「歡迎蒞臨荷蘭」這篇散文,講述原本你計畫了很久去義大利旅遊參觀,學了義大利語,查了各地義大利名勝的資料,結果飛過去之後飛機突然發生意外反而降臨到荷蘭,你也被困在荷蘭好一陣子不能離開。雖然沒去成義大利的痛會永遠永遠地跟著你,但如果你把人生都拿來哀嘆沒去成義大利,那你就永遠享受不到在眼前有鬱金香和風車的荷蘭。這段話適用於文中一位四十不到的女性罹癌大學教授,也適用於該教授的另外一位生下自閉症小孩的朋友,儘管人生突然轉了一個大彎而且很有可能永遠回不去,但也許也是一個機會帶你去享受你從未想過的荷蘭。

素食者 BY 貳團 劉珈伃 Avery Liu

一剛開始是在朋友家的書架看到這本書,原本以為是科普素食的影響等等,沒想到居然是本小說。
加上朋友介紹說很像變形記(其實是一本我沒有看過、但是知道是很經典的書),讓我燃起興趣。
老實說整本書讀起來有點沉重的感覺,沒有真的很意外的劇情,但描述每個角色的心中想法滿有渲染力和帶入感。但這本書我分多段閱讀,故事背景在韓國,念頭壓在心裡無法說、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有這些反應、即便說了他人無法理解的那種絕望感滿濃烈的,可以透過每個章節的鋪陳看到女主角慢慢陷入自己的想像,周圍不同的人如何看及對待,用不同角度感受到酸甜苦辣。
我覺得算是劇情看似平淡,但讓人有身歷其境的小說。

重力小丑 BY 貳團 洪嘉呈

這是一本很會玩梗的小說。
一開始第一句就用了一個梗直到最後才揭曉。
小說內容雖然不方便明說,但混合了許多議題,比較像是社會派推理,有火災、有兇手、有社會問題、有父子親情、兄弟情、塗鴉藝術、原始人、基因學等許多元素。
不過一開始有點不習慣,因為小說有不少篇幅介紹基因學、原始人等知識,後來才發現那都是作者用到的不少梗,透過劇情的鋪陳,在結尾時作了一氣呵成的收尾。
除了主線故事之外,小說主角充當類似帶領我們發掘真相的偵探腳色,然而獨特的是,主角他在小說中也有他不為人知的行為,這樣的佈局可以讓讀者一邊解謎,也一邊產生新的疑惑。在最後來個翻轉,值得一看。

生如夏花 BY 壹團 黃宇唯

這本合集收錄了中英版本的《漂鳥集》和《新月集》,中文翻譯很通順,也盡可能保留了原文的美,內頁排版也很用心,我最近都把這本放在床頭當作睡前讀物,讓泰戈爾來療癒辛苦的一整天。這本總是讓我想起張潮的《幽夢影》,雖然《幽》終究是隨筆因而文字考究之美不及泰戈爾的詩,但書中對人性的觀察、大自然的喜愛、藝術的體悟頗有相通之道。

以下節錄幾首裡頭我很喜歡的詩:

1. 歌聲在天空中感到無限,圖畫在地上感到無限,然而詩呢,無論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因為詩的詩句有走動的意義與飛翔的樂音。

2. 我的存在,是一個永久的驚喜,這就是生命。

3. 休息屬於工作,正如眼瞼屬於眼睛。

4. 假如您願意,就熄了燈吧。我將明白您的黑暗,並且將喜愛它。

三體 BY 壹團 廣

這是我第一本讀的科幻小說,裡面有很多名詞解釋,讀起來有點硬,但不影響其精彩的劇情,從一開始的懸疑事件、一個名為三體的遊戲、與三體人的接觸、ETO的創立,一切都環環相扣,最後揭開一場三體人對地球的入侵早已開始。

第13位陪審員 BY 貳團 智群ಠಿ_ಠ

為了替無辜的人打贏官司,主角可以偵破連續殺人犯案件(才沒有啦),感覺主角愈來愈像金田一耕助了😂

偽魚販指南 BY 壹團 yen

作者筆下明快的介紹著魚販生活,文字裡有種灑脫、手起刀落的感覺,描寫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時讓人覺得好裡面帶著壞,壞裡面又帶著好,感覺很複雜也很真實。看待選擇「魚販」這個工作時,別人問「讀那麼高,幹嘛賣魚?」好像也只是淡淡的告訴你:就這樣囉!人生有時候是有選擇的,有時候卻是不得不。某些時候好像必須扛起某些責任,生活漸漸就被推到某個既定的位子,像作者說的「既然不愛的、討厭的都能做好,還有什麼不能做?」只是個工作而已。

名為帝國的記憶 BY 壹團 Eugene Chen (常鈞)

劇情主線不算太複雜
就是一齣宮廷權鬥劇
跟沙丘一樣主線都不難懂
很適合沒有文學腦的我(?
出版之初各方文宣都說是搬上太空的拜占庭帝國
因為這樣我才買來看的,但小的才疏學淺
看不太出什麼拜占庭風格
猜測最有味的應該是帝國對詩賦和典故無窮的迷戀吧
可能詩賦原文是致敬拜占庭格律
但這部份一經翻譯就看不出來了
剩下的軍功擁戴,共治皇帝
與其特別強調東羅馬,不如說是羅馬帝國風味?

而說到沙丘,這部小說的憶象傳承鏈
設定上是承載先人的記憶與自己的人格融合
感覺也是深受沙丘影響的概念
讓我看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浮現新版電影裡潔西嘉女士的臉

整個來說,覺得本書格局略小
帝國看似設定宏大,但劇情著墨不多
主要都是從邊疆小國大使為中心,看帝國的政爭
要詳細向讀者展示背景設定,可能又要變得跟魔戒一樣囉嗦了吧
期待第二部能對帝國多點介紹

解憂雜貨店 BY 貳團 Chloe Li

所有人都有困惑迷茫,無法做出抉擇的時候,需要找人尋求答案,故事中有人遇到親情、夢想、未來等不同的問題,一個來自不同時空的答覆,參雜的是溫暖與鼓舞,使人看著看著也獲得了慰藉。而故事的最後,看似零碎的小故事,兜兜轉轉竟然是環環相扣的,大家都圍繞著解憂雜貨店,牽起了這善意與溫暖,善意也這樣流轉在大家之中。一直很喜歡裡面的一句話「通常諮商者心理已經有了答案,找人諮詢的目的,只是為了確認這個答案是正確的」,大部分的情況是如此,所以諮商回覆的溫度更顯得重要了。

傳信人 BY 貳團 Frank Chien

在國際書展入手這本比《 偷書賊 》早 3 年發行的《 傳信人 》。

想知道在《 偷書賊 》 暢銷之前的馬格斯・朱薩克 ( Markus Zusak ) 文筆如何。

不得不說,這本《 傳信人 》比《 偷書賊 》更讓我喜歡。

喜歡這樣的距離感。

《 偷書賊 》描述戰亂下的矛盾:殘酷的戰爭,卻有人與人之間的關愛。

但因為身處和平的環境,我只能以第三者的距離來欣賞這部作品。

而《 傳信人 》卻是你,你的朋友,或是公司打掃阿姨都可能會發生的故事。

--
不到 20 歲,開著計程車,以為人生就只能這樣的艾德。

收到了一張「 方塊 A 」。

上面的指示,讓他不禁好奇的開始完成任務:

買冰淇淋給將人生奉獻給孩子的單親媽媽。

利用免費啤酒讓教堂恢復人潮。

揍人,來激發兄弟之間的手足情誼。

隨著一個個的任務完成,寄來的撲克牌也越來越讓人焦慮。

任務對象慢慢的從陌生人,變成艾德身邊重要的人。

直到,最後一章,發現是誰給的撲克牌後,我笑出來。

「 還可以這樣喔? 」

--
很喜歡這本《 傳信人 》帶來的氛圍。

一句話,一個行為,就可能改變一個人。

推薦給各位。

崩壞國文:長安水邊多魯蛇?唐代文學與它們的作者 BY 貳團 欣屏

會開始看這本書也是個意外。是在一個無聊的下午看到作者的訪談,看完覺得作者這人真有趣,於是就找來看。透過作者的文字讓人以往覺得仙氣飄飄、憂國憂民、落寞失意的詩唐代人們跌落神壇、墜入民間。一窺他們從北邊貶謫到南邊後受到的飲食衝擊,也透過他們受到的衝擊了解唐代南北的飲食差異、與現代人口味與觀念的不同處。像是檳榔,在現代來說會覺得吃檳榔是不良習慣,但在古代檳榔卻是高級食材、人間美味。
書的序有提到此書剛好是在文白之爭落幕時出版,有人認為這是有預謀的、是想透過本書摧毀古文,但作者認為「……不管是哪國文學,全都是在崩壞中獲得新生。」並不是要詆毀古代先賢,而是要透過此書試圖還原文學作品中描述的現場,而這個還原對於讀者來說可能會是衝擊的,因此此書崩壞的是讀者以往對文學中古人的印象。

北與南 BY 貳團 Katney

於19世紀時出版的小說,背景為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
瑪格麗特的父親本為鄉村小鎮的神職人員,瑪格麗特則自小與貴族阿姨一家生活在倫敦,在回家與家人團聚後不久,因父親離職於是舉家遷移至工業城鎮。自此在瑪格麗特的生活掀起不小的波瀾。與周遭人們的社會地位、理念、生活態度顯得格格不入的一家人在米爾頓發生了不少誤會、爭執,但瑪格麗特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不少。在被現實狠狠的打臉了幾次又經歷了母親的驟逝後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在工業城鎮的生活。

在閱讀的同時剛好在追hbo的鍍金年代,雖然背景地點不同,但同樣是發生在工業革命時代的貴族/ 資本家/ 勞工階級的各種分歧,在閱讀當時尤其同時爆發長榮航空可能罷工的事件,讓人對難解的勞資問題特別讓人有感觸!

2024-04-01

婚前一年 BY 壹團 Nicole

終於看了各方極力推薦的婚前一年,老實說以閱讀的享受來說我沒有很喜歡,作者文字功力普通,對話也很不自然,我好幾次想放棄閱讀,但每次想到傳說中精彩的最後一頁還是撐了下去,看完雖沒有太驚奇,但是仔細去回想,才發現自己漏看了很多,而且都是閱讀中哪裡覺得怪怪但又沒注意到的,還是覺得是個很有趣的類推理小說閱讀體驗。

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 BY 貳團 廖永森

儘管平常就有在看他們家的文章,也時常看到許多與日常生活距離很遠的案例,依然有許多概念我想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只是需要花點時間練習,或許也是因為這些知識也是這些前人歷經多年才歸納出的智慧,這麼說來也是挺合理的

不便利的便利店 BY 貳團 陳蚊子

這本書很像台灣的柑仔店的概念,賣的商品不是最流行的,但他賣的是家的感覺,在現今大家到過著冷漠,但這家店拯救了不少受了傷的靈魂,跟解憂雜貨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感覺,以現今社會來看已經很難找到真誠對待的人了,日常生活這本書就是在說這些事,輕鬆閱讀的小品但也引人深思。

倖存之家 BY 貳團 Maggie Liu

這本書是群友推薦後,我去圖書館找來看的,書中有兩個部分特別有感覺:

第一個是姐弟媽媽回來了之後,弟弟始終無法原諒媽媽,有一天姐姐對他說了重話後弟弟心中的想法:「所以我下定決心要改變。從我天生的個性和年紀來看,改變似乎很不 可能,但我清清楚楚知道,如果不改變,我會失去什麼。這就像當年的化 學課捲土重來。重點不在於我喜不喜歡,重點是我必須這麼做。」

這讓我想到了最近讀了人類圖的書發現自己好像會重複某個週期的某個事件,如果不下定決心改變好像會一直在這個輪迴裡面,也許重點真的不是我喜不喜歡,而是我必須改變!

第二個部分是本書的結尾:「我們終究必須與自己的愛恨記憶和解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其實我想起了小學的時候因為家裡發生變故有一段時間必須寄住在媽媽朋友的頂樓加蓋房子中,但是這家人對我們姊弟兩極盡苛刻之能事(媽媽都有給足照顧費房租費餐飲費等等),甚至體罰完了之後夏天到學校整條手臂都是鞭痕,我還得故作掩飾的說是跌倒了(現在想想這是好笑,因為完全不像啊!)

因為那時候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工作非常的忙碌,我們也不想讓媽媽擔心,所以都沒有提起,就這樣過了忘記是半年還是一年的時間,後來媽媽有一天發現了,他帶著我們趕快搬走,後來又覺得氣不過又跑去找他朋友理論,還把頂樓我們自己加裝的鐵門關起來(對沒錯長達半年多的時間我們都住在沒有鐵門的頂樓加蓋房子裡,直到有一天晚上遭小偷了之後,我們才自費加裝鐵門),把鑰匙拔走。

其實我跟這家人(爸媽加兩姐妹)的姐姐年齡相近也很談得來,她也常常跳出來幫我們講話,無奈當時大家都年紀小,後來出社會了之後還有遇到姐姐,但其實我也沒有再去細問他們其他的家人近況如何,也沒有恨意。

我覺得是媽媽在最後跑去找他們理論,甚至還跟他朋友打架的過程(我沒有去,是聽有一起去的弟弟說的),我覺得有人挺身而出幫我們討個公道,也許這就是讓我釋懷的原因吧。有一個人為你挺身而出奮戰的感覺,也許就是支撐你放下,並且找尋自己人生的最好支持。

牧羊人讀書筆記 BY 貳團 Chang Chien

本書為前中華民國駐WTO 大使,也是一名經濟學家,長年下來讀書知識累積的筆記。內容由外交官該有的知識涵養切入,去論述大學者所需具備之特質以及在外交的重要性。進而帶到各個與現代有強烈相關的人文書籍,大歷史《槍砲、病菌與鋼鐵》、《西方憑什麼》、《自由的窄廊》的書評,對《窮人的經濟學》的針砭,《世界不平等報告》與《富稅時代》來解析台灣的稅務制度,《台灣的三角習題》切入去闡述兩岸方面民族與民主之差異,以及美中對抗下台灣失去槓桿未來角色定位,並以《傅利曼的選擇》一書的自由經濟小政府主義,去分析台灣高科技產業需有國家產業政策的兩相權衡等等,涵蓋書籍包羅萬象,內容相當紮實但又易讀,可見作者通才之學術涵養。

殺死瑪麗蘇 BY 壹團 Su

乙一的短篇小說合集,最喜歡的短篇為〈山羊座的友人〉,
很喜歡陽台上會吹來各種有趣的小物件這個設定,
來自未來的報紙,活生生的小狗等等,也有一點懸疑的色彩,會讓人想接著看下去。

2024-03-31

成為自由人 BY 壹團 陳稚畇(孟暄)

人生是自由的海洋。一本淺談自由的書,恰巧在離職之後一年,還在思考人生與工作的關係之際,這本書給了我許多不一樣的思考角度。心更寬了。心也成為自由的海洋。
書中分為三大部分:為自由做準備、工作的自由、以及人生的自由。並穿插幾段旅行的心得,都是我喜愛的題材。透過作者的視角,讓我對自由以及旅行解鎖了不同於以往的定義,也許,也不用定義。

傻子伊凡 BY 壹團 Summer

《傻子伊凡》是列夫‧托爾斯泰寫的短篇小說。講述了三個兄弟——大哥貪婪自私;二哥雄心勃勃,追求權力;而小弟伊凡純樸善良、不爭不求、知足守分,腳踏實地耕田做事,沒有「聰明」的心機跟權謀,看似愚蠢的小弟,卻過著簡單而快樂的生活。

透過這個寓言故事,托爾斯泰探討了道德、智慧和成功的真正意義。故事突顯了物質財富和精神滿足之間的對比,強調了內心美的價值。真正的財富不在於金錢與權力,更在於內心的善良和正直。

「傻」,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

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 BY 貳團 Rhina

這是本有趣的福爾摩斯延申作品,以晚清時期的香港作爲作品的背景且所有人物都換位為香港的人事物,非常有趣。
作者對於人物和場景描繪非常深刻細緻,仿佛讓你置身于那個充滿文化衝突但又能交織融合的港島。
我覺得這版的福邇非常紳士,而華笙性子很急,又是個奇妙的搭檔化學反應。期待閲讀第二本~

一九八四 BY 壹團 Judy

我居然是看到一半,才發現這本是動物農莊作者喬治•歐威爾的反烏托邦作品。而當我跟朋友分享我的遲鈍發現時,朋友驚訝無比我過去從來沒聽過這本經典名著!

歐威爾的文筆簡潔幹練,沒有過多的修飾與詞藻,在閱讀時常常給我一種「直中靶心」的痛快感。

雖然歐威爾描述的是預想的1984年(這本作品出版於二戰後幾年1949),但我在閱讀時反而可以看見部分現在科技的影子躲藏在書中。例如:書中描繪而人們不再主動創造出作品,而是用製造廉價濫情的小說「機器」產出,讓我連想到了現在的AI科技的產出。

此外,這本書的第三部描述的極權暴力的「精神高度」,超乎我原先的想像,使這本書在我心中精彩及深厚程度更是再向上疊加。

一百則旅行諺語,一百個你該旅行的理由 BY 貳團 🦑|Jessica Yu

這本書是一位中年背包客的心得之作,他將自己的旅遊經驗化為短篇散文,並融合了中英文旅行諺語,呈現了一本既談旅行又談人生的書。書中指出旅行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旅行的心態決定了感受。對於大部分時間有限的人來說,旅行是放鬆渡假的方式,但若期望落空時則可能感到失望;相對地,熱愛旅行的人將其視為探險,並享受探險帶來的意外收穫。此外,書中也提到了人們對旅行的迷思,認為金錢是旅行的關鍵,然而實際上,旅行的關鍵在於勇氣和離開舒適圈。而旅行也是一個由內而外再由外而內的過程,透過旅行,人們的心境也會隨之改變。最後,書中建議人們先屏除成見,體驗各種旅行方式,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屍人莊殺人事件 BY 貳團 呂俊緯

推理與奇科幻元素的嶄新融合-兩種不同的口味在感官中激烈碰撞,誕生而為畸形卻又十分有趣的故事。

一開始滿排斥這個系列,但在某同學的強力推薦下還是借來看了。故事劇情的部分雖然不能說不好,但我覺得有一點點的幼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作者在人物塑造上面用了太多類似輕小說的設定,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是覺得有點羞恥?人物的互動關係也瀰漫著有點過於刻意、不自然的氣息,性格上都有點太過表面了。但是,在推理層面而言我覺得作者做得很好,加入了「殭屍」這種特殊的嫌疑人候補,偵探要如何識破兇手的偽裝呢?一切究竟是人為,抑或真的是殭屍的襲擊?如果想嘗試題材新穎、輕鬆有趣的推理作品,這本書我滿推薦的。

入境大廳 BY 貳團 吳芳儀

讀《入境大廳》時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自己曾經當 au pair 旅居國外的日子
這本書不僅是對於長期在英國、美國和香港工作的陳偉棻個人經歷的記錄
也是對於每一個遠離故土、在異鄉尋找自我的遊子的共鳴
-
書中深刻地描繪了在異國他鄉的生活不會是日常的平凡,也不會像旅行那樣的緊湊
而是一種對自我身份的探尋和定位的模糊感,總是存在著衝突感
去中國城吃飯的時候會因為熟悉的點菜文化和口味有歸屬感,同時冒出一絲懷疑:出來不就是要體驗異國風情嗎
不過嘛 時間久了就找到了新平衡,不需要再靠和台灣比較來界定異同,不靠台灣定義另一個國家的距離,不靠回家的日期定義時間
或許當一個「新」地方對自己有了連貫的意義,不論春夏秋冬都有它的美,沒有所謂最好的旅遊時令,自己就不再是個過客了
異國生活帶來的不只是新鮮的體驗,更是對於自我認同的深刻思考
-
關於遊子
每個離鄉背井打拼的人都要面臨到留?不留?的難題
「『我先撤了』不曉得他在說的時候,心裡有沒有一點點守不住戰場的無奈」
「出外的人身上僅有的東西就是簡薄的行囊和華麗的夢想」
透過作者的視角,看到了每一次搬家的不適應,每一個時差帶來的孤獨,以及每一段萍水相逢中的溫暖
-
關於搬家
作者過去 8 年搬了 7 次家,每到一個新地方總是要重新採買生活用品,但永遠無法適應
「像保鮮盒之類的感覺就是要堆在家裡乏人問津,或是百貨公司滿額贈還被嫌太重的不受歡迎贈品,怎麼可能要花錢買」
我後來出國都只帶最少的必需品,有一次經過一個多月居無定所(?)的生活,每天都只從行李拿需要的東西出來再放回去
搬到西班牙要長住(?)一個半月,把所有東西都拿出來歸位好的時候,好踏實☺️
-
關於時差
那該死的時差,有時候真的會讓人覺得自己活在平時時空
「所有的溝通、交流,即使發生在當下,內容永遠是過去式」
「關於家的想像,就是和家人坐在院子裡的小凳子上,趁著陽光、靜靜地挑揀著豆子,平靜無事,時光和煦得彷彿不存在;能坐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裡,靜靜地不用多說,一起經歷日出日落理所當然地吃早餐晚餐」
-
在異鄉還特別容易被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感動
每天遇見的人都只是萍水相逢,只要受到一點幫助或被幫助就可以暖心一整天
作者和髮廊設計師聊到說畢業家人沒辦法來看,結果平常每天準時上工,兢兢業業完全不願請假,和作者交情也不是特別深的設計師竟然提議
“Pictures are good for memory, right? If I can, if it is appropriate, if it is allowed, I can try to talk to the boss, to take one day off, to go to your ceremony, to take a picture for you, it is a big day”
不知道怎麼描述更好,但這段看到眼眶泛淚
這不只是因為異鄉給予的溫暖,更是因為在這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和平衡
-
《入境大廳》不僅是一本關於旅行和生活的書籍
它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每個在外漂泊的靈魂深處的掙扎與成長
讀完這本書,我更加明白了,無論是留是走
我們不是過自己「想過」的日子,也不是「不想過」的日子,而是「可以過」的日子,不斷地找尋著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BY 壹團 王政凱

很火紅的一本暢銷心理書,讀完便能明白為何它能長期佔據在排行榜前幾名呢!以寓言故事的手法,將嚴肅的心理諮商包裝得平易近人,讓不曾接觸諮商這塊的讀者們,也能跟著蛤蟆先生一起腦力激盪,蒼鷺心理師也陪著牠ㄧ步步走出低潮,明白情緒的來源,找回真實的自我。故事中也出現若干心理學專有名詞,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原本抽象的概念也變得清晰好懂,我也對心理諮商有了初步的了解,是能讓人收獲滿滿的著作。

別人 BY 壹團 Kim Chiu

一直都很喜歡任明信的詩集,而這本他首本散文集裡的字句也和詩一樣的輕易就能讓人產生共鳴。

「別人,是自己以外,被區分的人。是告別的人,告別了人。是如果有以後,不想再當人。」、「你看著她,像魚隔著水。感覺夜晚漫長。」任明信的文字,帶著淡淡憂傷,卻又是那麼恰到好處的觸碰到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這樣的歷史課我可以: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2 BY 貳團 蔡佩津

歷史老師吳宜蓉用非常詼諧的手法描寫歷史上各大事件,那些難懂複雜的名詞在幽默又清晰的句子裡彷彿有了生命,成為一幕幕有背景解說的有聲書,穿插研究者的嚴謹考證,歷史變得活靈活現,不再只是死板的單一選擇題。除了豐富的故事之外,我很喜歡作者在每一次事件的最後寫下的總結,誠懇的提醒著讀者良善永遠都是一種選擇。推薦給對歷史有興趣的大人,更推薦給覺得歷史很無聊的大孩子們!

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在悲傷與死亡的面前,我們如何說愛? BY 貳團 余嘉芳

作者筆名是主動脈醫師,目前在花東擔任麻醉科醫師,書中有一些偏鄉醫療故事,結合作者對人生的思考,這類的書不能說不多,但每每閱讀還是再次提醒我,自己身處在資源滿滿的台北,應該感到很幸運。

另外比較特別的是,其實是先聽到主動脈醫師在podcast接受採訪,醫師及其學佛,所以故事中會隱隱地透露出一些佛理,採訪中也生動的解釋佛法,覺得很有意思,才去找醫師的書來看,相較於僧人,總覺得歷經過俗世生活的求法者,解釋起佛法,更能讓我應用在生活中。

不論是書或是podcast採訪,都很推薦當通勤或睡前的讀物喔

台灣鬼仔古 BY 壹團 軒

真人真事改編,從台灣民俗禁忌談相關儀式、鬼等,從不同場景,如學校、軍營、飯店等,去談撞鬼,鬼究竟長什麼樣是一直以來令人好奇、害怕的話題,該書幽默有趣的文筆兼具寫實的田野調查,讓人更加深刻了解這一直以來都讓人敬畏話題的內幕。

78度的智慧 BY 壹團 惠鈞Cathy

是一本塔羅學習者都該擁有的一本經典書籍。
書中分享了許多占卜實例,還有各種牌陣。內容深入淺出,鼓勵讀者以自己的直覺來看每一張牌的牌義。

極限返航 BY 貳團 姿慧(Carrie)

比起前作火星任務更精彩,作為讀者讀到現今的科幻小說還能提出一種全新物種,以及一種全新的末日降臨方法實在令人興奮。

極限返航的好看之處正在於他是建立在紮實的理論上而得出的「if」故事,如果突然出現會吃掉太陽能量的生物,要怎麼拯救地球?如果能夠拯救地球,可以做出多大的犧牲?

拯救地球任務的指揮官史特拉為我們做了一記強而有力的示範ーー不擇手段完成任務,就算要灌藥打暈也再所不惜,史黛拉給人的感覺其實有點像任務npc,接連收服同伴、馬不停蹄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

雖然戲份很少,可是研究全球暖化的教授也令人印象深刻,他幾乎推翻了自己一生的信念,為了提升能夠拯救地球的時間

在以上用擁有強烈使命感的角色的對比下,要執行自殺任務的人如果不願意做出犧牲怎麼辦?本作主角不同於前作的勇敢太空人,他真的用盡全力在逃避他的任務,一個不小心他就會變成討人厭的傢伙。

開頭由巧妙地以失憶的主角作為開端,和主角被迫上太空的方法相似,讀者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等知道真相時,我們已經跟他相處了太長時間都有感情了。

還有主角的外星朋友,來自另一個即將毀滅的星球,他們為了拯救家園在遙遠的外太空相遇,雖然外表和語言皆然不同,但是他們用科學家的方式交流,沒想到第三類接觸能用分子及時間單位的交換來達成。

最後我們一同見證主角從隨波逐流成為一個有目標的人,開放式的結局非常適合他。

極限返航真的是一本很浪漫的科幻小說,同時具有老派浪漫和新潮理論,同時也富有人性,絕對是本月前三名。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 BY 壹團 王國

書中收錄巴菲特所經營的波克夏公司期間,定期所撰寫的公開信,信中除了有針對於當時政經時勢所做的分析及看法外,也講述許多其一再強調價值型投資的觀念。
其實許多的章節對我而言仍不慎理解,尤其後半針對公司經營、會計方法等,但久久讀一次,能再次提醒自己投資每一檔股票時所應該注意的方面,讓自己多數時間保持理性,更能掌握成功投資的秘訣。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一個「圈內數學家」對演算法霸權的警告與揭發 BY 貳團 Jing-ying

大數據一詞在近年極為盛行,作者用很淺顯易懂的方式,分享數據在歷史與生活中的各項應用情境與方式,和提醒對應到可能潛藏的負面影響與其限制,值得我們關注。

疑案辦:血色芙蓉 BY 貳團 宛

這是一本台灣真實案件改編的懸疑推理故事,內容在敘述一個新創立的機構「疑案辦」,主要辦理陳年重大未破之懸案,第一個要破的案件是周芙血案,這個故事改編自1993年的女星湛蓉案,內容穿插現代與過去的時空背景,不但將以前年代的台北環境描述的相當有臨場感,還讓人更瞭解事情發生時的背景。疑案辦主要有三位成員,有調查局出身的阿達、前FBI探員程允鋒和前刑警何萃夏,畢竟是突然被湊在一起破案,所以各方面都還在磨合,雖然最後還是有成功解開了周芙之案。這本書滿好看的,讀起來很順,但快看完的時候,覺得有很多地方沒有解釋到,包括每個成員身上的秘密,後來實際看完,上網查詢後才發現有續集「夢幻家族」,裡面有介紹每個成員的故事,現在正在看這本書。

疑案辦不只是小說中虛構的機構,實際上也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疑案辦的網站,裡面蒐集了歷史上各種疑案,並彙總成資料庫,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 BY 貳團 Yun-Wen

這個月想開始研究怎麼看自己的現金流,包含評估未來的投資理財,剛好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目前為止還在第一部分掙扎,再度體認自己要花更多時間理解觀念。目前知道財務報表不能只看損益表,本書作者在書裡強調,以損益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合看,才能推導出公司經營的關鍵資訊。

瘟疫 BY 貳團 SHY

「人類在這場瘟疫與生命的遊戲裡,唯一能贏的就是經歷與回憶。」1942年的小說,讀來全無違和感,不同時代,相同的人性與寂寞。「瘟疫並不像一場華麗殘酷的烈火,而是永無止盡的步步踩踏,將一切所經之處,盡皆踩扁踏平,夷為平地。」卡謬花了極長篇幅描寫鎮上人物的心理狀態與彼此的互動,形成緩慢而沉悶的步調,如看不見盡頭的疫情。瘟疫起於微末,瞬間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情感、希望、夢想在疫情間慢慢被踏為平地,比絕望更可怕的便是習慣這樣的絕望,這或許是更可怕的瘟疫。

不便利的便利店 BY 貳團 Kelly Lin

在這匆忙的時代,在忙碌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本書有幾個小故事,全部都圍繞著這家不是很便利的便利店,但是卻有一個好心腸的老闆娘以及一個神秘的夜班店員,透過這個不起眼的便利店串起每個人的故事,雖然是一個很不便利的便利店但是神秘的店員都會不經意地給予顧客一些建議,客人的問題也會不知不覺地解決。我很喜歡這本書所想表達的-試著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多一點聆聽,多一點溝通,多一點互動,從各種關係中獲得一些收穫,或許這個世界會更溫暖。

假面飯店:假面之夜 BY 貳團 S.T.Lin ° 嗨

故事的開頭是東京警視廳收到匿名報案,在霓歐魯練馬公寓裡有一名女性死者,接著又收到密函通知兇手即將出現在東京柯希迪飯店舉辦的假面之夜。
這本會讓人一頁接一頁看下去、欲罷不能的懸疑推理小說。我很喜歡裡面用文字就能營造出神秘又緊張的氛圍;以及兇手讓死者漂亮死去的特殊死法、兇手的殺人動機。
看完之後心很癢很想把這個系列的其他本也看完!順帶一提,這部小說也有拍成電影,之後有機會再去看。

獲利的法則: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 BY 壹團 箬Carol Tsai

這本書是真實故事,講的是Jim Paul在期貨交易虧損百萬美金所學到的教訓。主要分成三部,第一部交易員回憶錄,從賺錢的木材交易商品到黃豆油價差套利商品,從中可以一窺當時的期貨交易方式;第二部份學習教訓,誠實解剖由長期獲利,到虧損到負債失業的心理過程;第三部綜合討論,如何檢討從而發現事先規劃與遵守紀律的重要性。
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聰明、靈活,比多數人都了解規則,也懂得利用規則,在20多歲就能靠一己之力得到芝加哥商業交易所董事及執委會委員的位置。但就在順風順水了好幾年,但在短短的半年不到的時間,因為一次的判斷失敗,加上一直凹單,終究導致從雲端跌落深淵,失去一切。
書非常的好讀,沒有太多的交易技巧,但是最重要的是心態、紀律與事先規劃。

第九個身體 BY 壹團 Gina Hsiao

在整本散文中,印象最深的是「短褲」一文,書寫了游泳的經驗和穿泳衣時對自己身體的不自在,從焦慮到坦然,還穿插著一個回想起來尷尬好笑的事件。這是一篇我希望在青少年時期就可以閱讀到的文章,讓我可以以更少的壓力面對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