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5

精準用腦:提升大腦效能、杜絕失誤的科學開光術! BY 壹團 CH

(文長喔這篇介紹XD)
會閱讀這本書除了被它的封面吸引之外,還對它標榜著以腦科學結合學習效率的論述方式感到興趣。作者--樺澤紫苑(是筆名)--是一位日本的執業精神科醫師。Google了一下他的背景,某方面來說也算是日本網路上頗有名氣的寫手。除了今天介紹的這本之外,臺灣也翻譯了他不少本其他方面跟腦科學與學習方面的書。

這本書一開頭就解釋之所以容易犯錯、低效率學習(工作)是因為四個關於大腦不敷使用而導致的,包括「專注力渙散」、「工作記憶不足」、「大腦疲勞」跟「大腦老化」。全書分五章。第一章是導論,主要介紹上述四個原因的發生以及相互影響的關係。這章我覺得談最多有關於腦科學的內容:包括了像是提到人體分泌的一些激素跟物質是如何影響大腦,而大腦的狀態又是怎樣影響我們的學習跟工作;大腦本身學習的機制跟不當的用腦習慣如何阻礙大腦處理資訊;過於依賴科技產品對大腦產生的影響;睡眠跟運動對大腦的好處等等。

第二到第四章談「資訊輸入」、「輸出」跟「思考習慣」。這三章比較像是作者藉著大腦運作的正確習慣來教導讀者如何正確的掌握資訊(輸入)、規劃大腦能乘載的工作行程,以及養成良好的自我評估能力。但是說實在的,這個幾個部分我閱讀起來,比較像是老生常談了一點。之所以有這種感覺是因為這部分在常見的關於成功學、商管、自我提升類的書籍中也都介紹了不少,雖然這幾類書籍我讀的不多,但是光聽人分享或著是報章雜誌的專欄介紹,其實都聽到過不少相似的方法。如果真要說有什麼特別的話,只能說作者總是會以腦科學的方式剖析人們效率低的原因,再用適合大腦掌握的方式介紹應該要怎麼管理之類的。

這樣講可能有點抽象,我舉幾個例子:很多人不會在聽演講的時候從頭抄筆記抄到尾,可能是因為抄了也沒時間理解、怕抄了的同時又漏聽了演講中的資訊等理由,這些大家好像耳熟能詳,我想應該也不少部落客、知名作家、學者、教師都會做類似的建議。為什麼呢?因為大腦的專注力是有時效的;加上邊聽邊思考其實是在一心二用,然而大腦不是一個很能應付一心二用的傢伙,相反,它只能夠迅速切換模式,弄得好像在一心二用一樣。另外一個例子是這樣:英文老師常常建議學生早點起床K單字,理由是大腦在睡飽一覺後,可以維持兩至三個小時的高度專注力,這個時間拿來做事效率最好。這些都是腦科學的應用,但是做這在這本書介紹的方法,其實相去不遠。這是為什麼我說這幾章有點「老生常談」了點。

最後一章談如何讓大腦好好休息。作者重申了睡眠、壓力消除、保持愉悅心情對大腦的幫助。在p.218裡談到一個有趣的用腦方式--發呆。根據作者所言,這是一種大腦的特殊機制,當我們在放空發呆時,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會啟動,這個機制是大腦為了模擬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做推演,以期能避開潛在的生命危害。加上這段時間好像都漸漸地聽聞「放空」的好處,所以讓我產生好奇--尤其最近出了一本跟放空有關的科普書,讓我又更感興趣了。

總結來說,這本書不算很深,有腦科學的應用介紹,其實還是能夠比較讓人信服說應該要怎麼提升自己的效率。對於想找「簡易明瞭的第一本」自我管理、效率提升的書來說,我會推薦這一本。但是我還是有些地方感到不滿意:首先,作者自己是位醫生,但是不知道是因為日本作者的寫書風格使然,還是其他原因,文中常常出現「聽說大腦...」、「根據某個實驗...」、「某項調查顯示...」這些都算是資料引用來進行論證,但是書中並沒有這些數據跟資料的來源。再來,我可能真的對於日系寫作風格感到超級不適應XDD常常可以看到作者的用字遣詞是要跟讀者進行對話,所以造句上有很多白話反問句,例如「如果不xxx,就很難了吧,對吧?」XDD我心裡都會想「對,都對!快教我該怎麼做吧,樺澤醫生!」搞得我現在寫心得也跟著用這種模式了...但可能有些人覺得這樣很親切,所以是不是缺點就見仁見智了(笑)畢竟日本的非文學類的書好像都是這樣子論述的,偏偏這些書又是走日常實用系,就算想不讀也很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