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3

資源革命:如何抓住一百年來最大商機 BY 貳團 YG

本書台灣出版年份為2015年5月,原文版則是在2014年於美國出版。本書作者為:史蒂芬‧海克以及麥特‧羅傑斯。前者為麥肯錫公司的前資深合夥人,致力於乾淨能源與永續科技的研究與發展,後者為麥肯錫公司的分部董事,更曾任美國能源部長資深顧問,其專精領域於油電資源、再生能源等,對於領導全球能源供需與削減汙染議題有深厚的影響。麥肯錫公司是美國著名的管理諮詢公司,其所販售的是對各企業、政府的營運方向、改進方法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該公司同時有著「顧問界的高盛」的美稱。
本書的寫作動機與目的,正是兩位作者的專精領域:在未來自然資源逐漸減少的狀況下,我們對於整體商業模式轉變的想法,代表著我們接下來會在這一波浪頭中埋沒,或者乘風破浪,找到新的應對及經營方式。作者回顧過往幾次工業革命的脈絡及分析,回歸最原本也是最基礎的三項生產要素:勞動、資本和土地。我們該如何見微知著,從目前企業發展的僵局中脫穎而出,正是靠我們對於這三項基本要素的轉念思考與創新。

**重點整理**
本書分作九章,
第一章:前兩次工業革命前,也是什麼都漲薪水不漲
  本章用一個活潑的標題,點出了「僵局即是轉機」這個想法。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人們改善了亞當斯密提出國富論的三要素中的兩項:勞動以及資本。我們透過改善勞動生產力,促成了有限公司的概念;也透過都市化與電氣化的進步,大幅提升了商品生產效率;而在工業革命中的腦部激盪,更是激起了跨國企業的興起,影響全球對於資本的思考變革。而現今,我們正在面對第三次的「工業革命」前潮,當勞動及資本均已達到進步標準,我們該如何再向前邁進,靠得正是對於「土地」,也就是「資源」的改進與創新。
第二章:輪到資源起革命:頁岩油如何改變世界
  資源的革命,其中一項來自於對資源匱乏的焦慮。我們都曾聽過,石油的使用年限已將近,頂多再五十、一百年就要面臨衰竭的命運,而美國頁岩油的革命家米契,透過鑽研因難度而被擱置一旁的頁岩油開採技術,再次發現新的轉機。另外,降低需求的需求,也能促進新創產業的發展,歐包爾公司的創辦人葉慈及雷斯基,看見了大眾用電的改進空間,仔細運用資訊科技,向「電氣業主」推銷可以記錄用電資訊的智慧型電表,藉由比較心理,讓消費者(民眾)透過和鄰里的用電排名比較,進而節省電量,達到替企業省錢的目的。本章主要提及的兩個例子,都是需要不斷跟進並且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才能達成的,而那些不能隨著社會與時俱進的小企業,則會在改變發生後,逐漸邁向倒閉。
第三章:資源生產力革命:3D列印掀起的巨浪,你懂嗎?
  此為第二章的延伸,強調為了節省成本,進而造成改變的模式,同時也提出資源革命的五大原則:資源替代、消除浪費、提高可循環性、優化、虛擬化。資源替代是為了找出縮減成本的方式,第二步則要更進一步地將目前技術改良,結合新的資源來減少浪費;循環使用也是減少浪費、減低污染的一環,如何從廢棄物中獲取最大利益,是一個很大的商機;擴大虛擬化透過科技讓機器可以自行運作,增加安全及可靠性,最後透過改良優化,持續進步(同時也省下成本)。
  有趣的是,本章標題特別點出的「3D列印」技術,於本書出版年時尚在發展中,而以作者的觀點來說,3D列印確實符合了他們對於資源革命的創新要求。再對比今天我們已能夠以該技術製造出醫療器材、科技產業製品,甚至透過此技術蓋出房子,這的確是破壞性創新的現代範例。
第四章:製造的模組化:從一棟大樓三十天完工談起
  本章講述透過模組化的設計,透過物件各自獨立,卻又可以彼此相依組合的設計,可以省下許多在操作、組裝上的時間。其中有趣的是,在美國知名的模組化家具公司的創始人,和電腦語言JAVA的設計者,是一對兄弟,而他們之所以會有這個構想,都要歸功於家中屹立不搖的烤吐司機。
增加標準和模組化的作業,不僅減少了作業複雜度,也能夠讓客戶自行藉由手上舊有的模組化物件,透過一些改良,組成新型商品。當然,這其中科技是不可或缺的器具,從商品的「內部」──也就是設計──也同時在製造、運送和服務的價值鏈上進行改進,可以提高產品的效能,並減少各式成本。當然,身為客戶,並不想要一個僅能使用一、兩年即過時的產品,所以產品的可擴充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第五章:物聯網商機:讓不同機器講共同的語言
  本章講述的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或者是企業內部的整合,會帶來 非常強大的便利性,作者提及,到目前為止,除了電話、道路和其他類似的連結網路,最複雜、也最有力量的網路叫做「物聯網」,意旨設備不需經過人工的操作,就可以自動互相聯繫──簡單來說,就叫做系統整合。比如網路的運用與企業合作整合,可以使人們只要點一根手指頭,便能待在家中,拿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或者電梯業者可透過遠端設定,結合蒐集數據,根據不同時段將空梯先行擺至大樓各樓層,以因應當下需求,進而減少時間及電力的支出。
同時本章也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破壞性創新。
第六章:破壞性創新,效能提升50% 就改朝換代
  所謂的破壞性創新指的是將產品或服務透過科技性的創新,並以低價特色針對特殊目標消費族群,突破現有市場所能預期的消費改變。作者提及雖然新型科技不斷發展,但客戶在考慮採用新科技時,就算新科技明顯較好,也不一定會買單,這時候就要透過不同的商業手法,將商品推廣出去,有時候這樣的推廣方式,甚至撼動了目前產業的市場。比如油電車的發明,近幾年油電車開始推出市面,我們可以看見愈來愈多經濟寬裕的人們,選擇油電車作為日常用車,這不僅是因為環保,對於消費者而言,也是一種身分的象徵。然而在油電車這一塊,影響據甚的其實不是汽車業,而是電池業,油電車(或電動車)在電池上的研發成功,大幅的改善的電池的性能與使用率,使得該產業興起一陣風潮;或者LED燈的研發,LED只比傳統日光燈貴一些,但在耐用度、發熱性甚至是可操作性,都比傳統日光燈來得好,雖然現今社會主流還是傳統日光燈,在LED燈已經逐漸嶄露頭角。
第七章:量產和商業化:比科技領先更重要的本領
  我們都知道,研發對於新產品來說的確是個大挑戰,但其實,量產及商業化才是該產品是否能夠成功的技術。不同的科技,要實驗好幾年,才能夠從試驗階段邁入大量生產,而推出後,如何找到潛在的買家,培養企業的擁護者,更是需要從各方面學習/翻動的技術。比如太陽能電板在初期的高額安置費,讓客戶置換的動機並不高,太陽能電氣商透過「租借」的形式,改變了太陽能的發展,進而對傳統電氣業造成影響。
第八章:資源革命到現在,企業最缺那些專業人才?
  不過呢,即便在資源革命時,公司已經擁有企業擁護者,也準備好了量產技術,還是必須找到新的人力資源。這章的重點相當簡單,不論技術如何,人才是成功的關鍵。所以公司要如何吸引人才並有效分配工作呢?將組織網路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們可以透過網路非常迅速的公布決策或討論事情,不受限於地點或時間的影響。再來必須要有標準化的作業系統,才能夠加快決策的步驟(照著SOP走),及創意的步伐(改進SOP)。現今商業模式,企業開始在不同的地方徵才,透過網路,我們可以找到其他產業的合作夥伴,也能夠在網路上發掘開發中的市場,甚至是外包產業,造就了寬廣的外部人力資源。
第九章:今後一百年,這十二種產業主宰世界
  本章列出作者認為為來會興起的科技趨勢,在此簡單列出:
1.原油採收率最大化的企業 2.效率和調配度最高的電網公司 3.統一的居家服務 4.方便的旅遊統整服務 5.全球廢物回收 6.喝好水 7.運送新鮮有機的食物 8.輕量創新科技的工程 9.政府作業認證 10.感應器網路解決方案 11.服務事設備 12.裝箱運送現代化必需品

****
  本書兩位作者身為顧問公司的董事,本書的脈絡非常清楚,章節之中行雲流水,闡述了在商業市場面臨僵化定型,企業應該以何種想法作為突破口,才能在資源匱乏的現今,抓住一縷商機,維持企業的運作。作者認為資源革命的五大原則在於:尋找替代資源、減少資源浪費、增加商品可循環性、優化作業、虛擬化作業,只要抓住這五個要點的精神,企業便能夠持續站在進步的浪頭上。
  我們常說「科技的進步始於人性」,而人性指的是什麼呢?對於買家來說,科技的人性代表著在使用上的方便度、生活上的舒適度以及經濟上的性價比程度。每個買家都想買到既便宜又好用的東西,可以的話,最好也要環保一些(符合現今的流行),這個觀點進而影響了市場的商品組成;對於賣家來說,科技的人性來自於商品對於賣家的獲利程度、製造簡易程度、節省成本的程度,每個賣家都希望自己的商品生產花費愈少愈好,還要有吸引人購買的性質。賣家與買家之間的關係是很相互依賴的,這也正促成了新興科技的產生及舊有科技的改進,而之後該用什麼方法,就回到的作者的主軸。所謂「商機的開端」必定是從非主流的商業市場中挖掘出來的,技術的發展,更是需要花費很多的努力、時間來完成的,然而僅有努力是不夠的。其實,這個世代,除了是資源革命外,同時也是「資訊革命」,將資訊技術放進自己的商品中,不僅能讓產品系統整合,更加容易作業,更能夠吸引買家的眼光。以書中德特公司為例,產品在模組化後,可以很容易地透過設計圖發送出各個組件,再經由物流安裝公司到客戶中安裝,甚至組件是可以重複使用的,抑或是摘要中電梯調度的案例,都是在現今資訊整合技術納入後,值得讚許的案例。
  而兩位作者的專精領域在再生能源、永續發展的科技上,因此本書主要重點也放在改進技術、減少浪費上,恰巧前一陣子,曾讀過另一本名為《能源大探索》,該書作者為丹尼爾‧尤金,同時也是能量世界的權威,兩書對於能源的觀點也是相當類似的,只是一個是針對企業的改變,另一個是針對環保議題,都是相當值得一看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