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認識鄭問老師卻是在其去世後於故宮博物院的展覽,到場觀展後,深深為老師的畫作所折服,本身是相關科系的學生,在那次的真跡作品展中,根本就要跪著看完了,真的是太厲害了。
這本書前半段介紹了老師的生平、為何會進入漫畫界等等,也有簡述了台灣漫畫的發展歷程,中間的部分收錄老師的編輯、弟子、兒子等對老師的印象和教導等,可以從側面了解到老師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最後半段是老師的採訪節錄。整本書介紹的非常詳細,我覺得是一本雜誌形式的人物傳記,也收錄了非常多的老師的作品,不論是漫畫或者是人物彩圖,是一本內容非常豐富的書,非常推薦給喜歡漫畫(歷史、武俠類)、喜歡藝術、對於台灣漫畫很有興趣的人,或者是在藝術設計相關領域的學生、從業者。
以下是節錄書中很喜歡的部分:
老師很常講,人一定要看書,每年保持幾十本的閱讀量,有時直接在書店買了幾千塊的資料,翻壞了就再買新的,也對知識的涉取有很多獨到的手段,想是把重要的地方撕下來使用、直接在書本上做筆記等,這些大量的資料,讓老師的知識融會貫通到很多難以形容的想法和理念。在工作迷茫的時候老師曾說:「如果你每天都多付出兩個小時,幾年之後你就看得到成果了,不管事失敗還是成功,你如果一直都是努力的狀態,那麼別人永遠都會對你抱有期望。」「你們工作上必須要努力,即使狀態不好,都要達到六十分的程度,狀態好就是八十、一百分,不然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從業者。因為大部分的時間,都不是靈感爆發的時候,所以常態下都要保持一個及格的水準,不要相信靠天吃飯,等靈感是不靠普的。」
鄭問有一個特點,他最重視的,就是要我們畫。他對徒弟唯一的要求,就是不停的畫。曾經半開玩笑的說是貧窮逼他走上畫畫這條路的,漫畫這條路真的太辛苦了。
自己本身在這條路上也是時常非常的迷惘,不確定自己到底是否適合走這條路,相信找到自己能夠堅持下去的理由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