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8

機器,平台,群眾:如何駕馭我們的數位未來 BY 貳團 Liv Yang

Machine Platform Crowd

在 AlphaGo 贏過世界圍棋冠軍柯潔之後,AI 的發展已經突破到新的境地,許多作者甚至憂心重重,AI 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如果目前許多行業的工作機會將會被 AI 取代,那麼會是哪些工作?如果也帶來了相對的新行業,那些機會又在哪裡?

本書作者為MIT數位經濟研究中心的主任 Dr. Andrew McAfee 以及 Dr. Erik Brynjolfsson 共同撰筆而成,針對以下三個主題做今昔對比,深入淺出、旁徵博引,看完非常過癮!(也會有點惶恐)
*Mind vs. Machine
*Product vs. Platform
*Core vs. Crowd

● 內容筆記

[動機]

(1) 歷史的教訓: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蒸氣動力取代了人力,製造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隨著時間發展,當動力源再次變革時 (從蒸氣動力→電力),當時的成功企業絕大多數都未能存續消逝在歷史的巨浪之中。

(2) 動力源的轉型:工廠電氣化的真正優勢,不僅僅是動力源的優化 (電力成本比蒸氣來的便宜、穩定),真正的關鍵處在於整體效率化:由集體驅動 (group drive)→單元驅動 (unit drive)

(3) 概念性的變革:「知識的詛咒 (course of knowledge」與「安於現狀的偏誤 (status quo bias)」讓曾經成功的龍頭如:柯達、諾基亞等未能迎上新科技的浪潮。

[Mind vs. Machine]

(1) 人腦的判斷失誤?「系統一」快速省力的自動駕駛模式,受到許多認知偏誤影響,且犯錯當下未能覺察;「系統二」的理性又會被挾持,為系統一的輕率判斷下合理化的辯解

(2) 演算法出包?機器的演算法可能加深既有的偏見歧視,人腦的智慧應適時介入

(3) AI 的爆發性成長:4D (dull, dirty, dangerous, dear) 工作將被取代

(4) 3D 列印的新時代應用:additive manufacturing

(5) 創造性工作:由機器負責窮忙工作產生初步提案,再由人腦選擇加以延伸改善

[Product vs. Platform]

(1) 平面媒體→數位平台

(2) 成功的平台要素:盡早進入、善用互補品優勢、開放貢獻者參與、維持開放大原則並進行平台戰略施展

(3) 數位商品的特性:免費、完整、即時 (free, perfect, instant)

(4) O2O (onlline to offline) 平台的崛起:「媒合」新勢力Uber, Airbnb, Rent the Runway, Upwork, etc.

(5) 實體產品與服務的存活之道:「差異化」到足以鎖住客戶

[Core vs. Crowd]

(1) 集聚群眾智慧的原則:開放、不論資格、可檢驗貢獻與回覆、成果清楚、自我組織、技客型領導 (geeky leadership)
-實例:Wikipedia, Linux

(2) 萬物去中心化:「區塊鏈」興起,智能合約的可行性

(3) 企業不被淘汰的原因:
-可應付不完備契約的問題
-握有剩餘控制權,可對契約尚未載明的內容進行決策
-企業可促使員工合作、闡明目標願景及策略、形塑文化與價值觀

●心得

(1) 參閱新聞 2018 年 MIT 募款了 10 億美元將成立 College of Computing,可見數位力量、AI趨勢勢不可擋
-ref: 科技島讀 https://daodu.tech/10-22-2018-ep-34-mits-50-year-plan)
(2) 新雙語人才:人類語言、機器語言。似乎不管念什麼科系都應該去了解程式語言、學習如何去運用機器的力量
(3) 將有一場產業變革,建立起自身獨特性,保有終身學習,才可在巨浪中不致翻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