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主要講述預測未來趨勢的一套方法,文中稱未來主義、未來學,所以帶有一些很教科書的內容(預測未來趨勢的步驟)。
預測未來的基礎觀念:
1.未來並非命定的,而是盤根錯節的各種織司馬跡交織構成。
2.當前這些蛛絲馬跡交織之際,我們可以觀察未來可能情境。
3.未來可能發生的情境是現在可以影響的。
這跟複雜理論的主張有些類似。
舉例來說,有些酷炫的科技產品只會風靡一時,卻無法成為趨勢,例如在馬車與汽車的過渡時期,曾流行輸送帶(現在僅用於少數地方,如機場),當時人們可能以為,那就是未來運輸的主流了,或是科幻電影中會飛的車,從20世紀開始不斷討論及發表,結果趨勢卻走向無人車,不再專注於空路,原因為何?輸送帶在當時也造成不少麻煩,巨大的噪音和塵土、寒冬的機械故障,而會飛的車(碟型車)在140層樓高左右的建物間移動,然而若未來網際網路的發展讓大家在家就能工作,又何須這種昂貴的移動效率?而瞬間移動的概念若因系統故障讓人在旅途中撞爛血肉之軀或身體極度不適,這樣的代價是否與它的效能對等皆值得思索。而書中這套方法便像是就可能發生的程度做分析及分列等級,以便發現真正的大趨勢,而非迷失於新穎而酷炫的玩意兒。
真正的商機起於邊緣地帶,在科技世代他們可能是群技客(geeks)、研究員、創業者等,作者一般人認為天方夜譚的事,他們不用電子郵件、臉書等大眾所使用的連結方式,他們可能在暗網裡聚集並交換資訊。
桃莉羊問世時雖備受倫理撻伐,然而現今有80%的美國食物為基因改造而來,而今科學家已不在沈迷於複製技術,更熱衷於基因編輯,利用基因改造預先設定人類,而不是用來治療出生之後的疾病。
從邊緣進入主流的例子很多,例如麻醉、整形,又如何認為哪天精神用藥不會像感冒藥般容易取得?這對千禧世代來說早就是熱門藥品了,用來提升讀書、工作效率。這些邊緣研究人員通常不會去預測倫理困境,他們在乎的是可行性與否,而非應不應該。
除非違反人類天性的基本法則,否則今天的禁忌可能明天就不是了,凡是可能被駭的,都會被駭,我覺得這算是近期最顛覆我思想的概念,已經不只在一本書上看到了,什麼智產權、資訊安全的事,原來在科技人眼裡根本什麼都不是,只有非科技人和創作者、得利者之眾才會耿耿於懷,真正該考慮的重點不是這些阻礙,而是什麼將被衝擊?對誰有利又對誰不利?。
當X界的Uber登了400篇新聞時,作者明白這個詞已經用到臨界點了,是當時每個創業家的口頭禪。回顧過去的四層相似-X界的快閃銷售,也曾風行一時,是指透過電郵通知會員購買特價奢侈品的噱頭,預算不多的消費者可以買到奢侈品,而設計師們也能出清存貨,頓時興起各類商品都要來個快閃銷售,可惜的是,消費者的口味是多變的,最終面臨成長的衰退,說穿了快閃銷售只是個商業花招,沒太多技術層面的東西。
當某個結論吻合我們既有的信念體系,導致我們對事實不加挑戰,就是信念偏誤,要擺脫信念偏誤,就得為反對而反對,壞處是你們親朋好友都會不想跟你談話。
作者並非反對Uber的成功和未來發展性,Uber確實顛覆了傳統出租車及計程車產業的諸多問題如車輛稀少、經營成本高昂、拒收信用卡、服務態度差、中間派遣業者,也以為人詬病的收費方式在他人緊急時刻大賺黑心錢,他提出質疑的是X界的Uber
(共享經濟)是否會成為趨勢?
Google創投為何要在Uber上投入大量資金?難道只是看好Uber的生意嗎?其實是在佈局無人駕駛車的未來,也許三十年後,Uber早已滲透我們的生活,而Uber司機們已無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是無人車,它不只載送乘客,替父母接小孩,也可以是物流運輸業,還可以在農業有所表現,全自動化。作者眼中看到的Uber,更有意義的是其運輸服務的趨勢,而非共享經濟本身,共享經濟的層次由於技術,具備容易陷入激烈競爭的特質,作者大概是這意思。
如何預測抵達的時間?以車輛行經的估計抵達時間公式會是:預估抵達時間/速度+-沿途發生的事件,以此來判斷趨勢的話,沿途發生的事件不確定性又較前者要素為高,可能是法規限制、政策配套、侵權訴訟官司、安全性問題…通常不是公司所能控制的外部因素。
機器人的程式都是一組基本指令和初始數據設計的,包含語言、分類法、最初影像辨識及一組定義明確的問答,它需要不斷有新東西輸入才能學習及精進思考過程。微軟2014年在中國推出聊天機器人,她的互動不死板,許多人聊了10分鐘還不知她是機器人,於是2016再美國接著推出小冰的表姐泰伊,只能說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機器人也一樣,一段時間後,泰伊開始有讀不懂意思的地方,還罵對方蠢,說二戰屠殺猶太人是虛構的,她甚至崇拜起了希特勒,還說要把猶太人丟進焚化爐,微軟可能會想說,我女兒很乖,都是被她朋友帶壞的。
擴增實境商業化應用Google眼鏡,最終停止這項開發計畫,並於2015年初停止販售,它之於消費者,最終停留在矽谷投資人和特定類型技客的地位象徵,而一般人看到有人戴這副眼鏡,便會有所戒備,覺得會在未經自己允許下被錄音、偷拍,Google眼鏡還有其致命缺陷,在高效能應用下,續電力僅半小時,在使用時間那麼短的情況下,功能又受限於發發mail、推特…真的很難成為主流,但作者還是相當看好這項技術,而非產品。
而擴增實境的運用在未來或許能讓我們操作虛擬世界的分身,代理我們到虛擬世界的銀行辦事、辦公室上班,而購物也可從擴增實境中獲得產品資訊及完成購物。而醫師可能透過調閱意識不清的病人的行為記錄及病例來進行診斷,保險公司也透過調閱客戶的身體狀況資料來核算保費,當然,這之中還有隱私權的爭議。甚至擴增實境能創造出一株植物,對員工的心情、被鼓勵的行為、工作量、效能….等等進行程式編寫,而經理人有個虛擬花園,裡面栽滿了員工們的花,便於監控。看到這,可能覺得毛骨悚然,毫無隱私,但作者想說的其實是,這家公司Magic Leap所研究的技術正是他書名的最佳展現:邊緣商機。
立刻Google了一下Magic Leap,最新的一篇新聞是負面的,內容大概是該公司餅畫很大,騙了不少投資錢,但做出的產品與想像差太遠,技術上、商業角度上都不到有代表性的階段。不過在讀過數本科技相關的書後,便不會斷然否定其技術價值,那些科技巨頭們從來就不僅是為了研發出一款熱賣消費品而佈局,都是為了後續更廣泛的應用,而以科技發展的速度,相信不久的未來不可能還是會成為可能。
本書有一些很像教科書的內容(關於如何預測趨勢及其步驟),是比較枯燥的部分,且看了不到讓人豁然開朗,立刻行動的程度,我想歸根於一般讀者的學識、見識根本不到大師程度,縱使這套預測理論架構完整,仍派不上用場,不過很喜歡他舉的眾多範例,有些實實在在證明了大眾、媒體所看好的產品本質上不過就是噱頭,再次體會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他帶讀者走向更深一層的思考,惟尚有些缺點如各章節主題、架構似乎不那麼明確,內容有時複雜,這類型的書若不做筆記,真的看完就忘得乾淨。
至於書名後的人工智慧、無人商店…等趨勢的下一步,所提不多,或是說是滿常見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