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0

文藝春秋 BY 貳團 Kevin

雖然之前有買入《黃色小說》,但真的讀黃崇凱是直到《字母會》系列才開始,他作品裡對性的書寫,還有黑色幽默的特徵都頗吸引我。
至於這本由十一篇中短篇小說所組構成的台灣文化史切片以多種面向、風格呈現出台灣歷史的脈絡。

在前半以鍾理和、黃靈芝、聶華苓、柯旗化等人領銜的小說裡,可以看見黃崇凱筆風沉重地去訴說大時代下的諸多悲劇。他不是讓該作家自己敘述,而是把視角轉到離他有點距離的第三人(角色安排也很有趣,包含跟監的特務、妻子、景仰作家的學生等),用不同的角度去講多數人已經熟稔的歷史背景。這樣差異化的視角正巧會產生額外閱讀的趣味。
像是〈遲到的青年〉這篇在p86寫道「於是他的語言地質又多了一層,稀薄的國語土底下是濃厚的日語土,再底下是液化的閩南語土。」寫的是國民政府來台後那些本土作家面對語言轉換時的心境,最後突然轉進科幻小說的結尾,讓本來是單純的歷史小說多了一番風味。

而越是閱讀,越會發現作者都在藉由不同角色的口說出以文學維生的難處,第一篇瑞蒙卡佛的是,〈夾竹桃〉也是,p126「這或即是全體立志從事文藝活動者的咒詛罷!窮,病,不被理解,又加之普通人家的生計問題,再大的心志都要消磨一空,」這一篇主角是戰前一位立志想從事文學,卻流回中國,遭受文革等災厄折磨,一生苦痛不斷的男子,作者安排他最後在孫子陪伴下回到台灣,參觀比他早幾十年逝去的鍾理和紀念館。那瞬間的平和安穩竟讓我讀到時哽咽了起來。

當然近年的香港、台灣抗議活動都有被作者捕捉在內,像〈你讀過《漢聲小百科》嗎?〉p146提到「想像中的抗爭現場是鬧烘烘、混亂和潦草將就,暴力隨時可能發生。但這附近的喧嘩底下,隱含著秩序和規矩,到處有人在馬路邊談論或實踐民主。……我訝異這些政治色彩如此不同的族群,全都圍繞在立法院四周。那裡好像政治立場自助餐,什麼都有得選,什麼都有人跟你站在同一邊。」,一個民主社會理應呈現的就是這樣多元而包容的聲音,在離318佔領立法院多年以後回首,會知道那時候我們目賭的是多麼珍貴的歷史瞬間。

對於文化傳播裡重要的歌曲、電影與漫畫,也有〈向前走〉〈七又四分之一〉〈宇宙連環圖〉三篇提及,真正與我這八年級的生活有所共鳴的應當屬前者,裡面提五月天周杰倫張惠妹還有女神陳綺貞等等。中間那篇關於楊德昌的科幻小說,如果我能看過幾部再來讀就好了。而後者談台灣漫畫也是採簡史似的帶過。特別喜歡p213的一句話「那不續包廂的倒數一小時,每首歌都化成一支湯匙,一匙一匙挖著回憶中的幾西西。」,又想起那一次在ktv跟不熟的朋友唱著〈我不祝福〉到崩潰大哭的回憶。

其實在命名上就可以看見黃崇凱的企圖心,他想形構出一部文藝史,但又不想單純是枯燥的史書,所以採用扭曲、變化的敘述角度和故事來成型。不斷配合時代而改變的書寫語氣、各式重要文物、事件的穿插,都使這本小說成為一個精密的儀器,充滿光澤。
極度推薦對台灣史有初步了解的讀者。他還是在我近年閱讀的作品排行極度前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