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時候,我們的心理會影響我們對錢的價值判斷,舉些最有感觸的段落
✓我們會逃避痛苦
關於花錢之痛:
若採取預付模式,我們會願意消費得更多
若採取後付模式,我們的消費將會減少
若在使用當下立即付款,我們消費會變得更少
✓我們太相信自己
「定錨效應」是跟隨以往我們做過的類似決策,我們認為某樣的價值高,是因為過去曾經如此,我們根據某樣東西「平常」或「向來」的成本來判斷價質。始於一項決定,然後經由自我因循(self-herding),形成自欺、謬誤。
另一種形成認知偏誤的就是「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例如:我們過去曾經做出一項財務決策,往往認為那是最佳決策,然後尋找資料證明,進而肯定並讚賞那項決策,而且通常傾向那些與我們既有看法抵觸的資訊(以維持認知和諧)。
書中舉例:美國高階主管新酬高,有部分得歸於定錨效應,一旦市場出現100萬美元、200萬美元甚至3500萬美元執行長時,這數字抬高其他人對高階主管報酬的期望與估計。
(反之,臺灣低薪亦然!)
定錨經由「任意連慣性」(arbitrary coherence)亦對價格判斷產生影響。
書中舉例:先看到普通紅酒的人,會願意對第二款較高紅酒支付較高價格
✓我們會高估自己擁有的東西價值
關於「沉沒成本」(sunk costs),我們在投資一項事物後,就變得難以捨棄那項投資,因此會繼續投資下去,為了不失去之前投資的心血,即便成效不彰,還是會繼續、甚至追加投資。在個人生活中亦是如此,談論感情是,無法決斷分手,也是因為不捨沉沒成本(付出的時間、精力)。
書中舉例:假設你是一家公司的CEO
狀況1:公司計畫投資1億美元研發一款新車,已砸了9000萬美元進去,而有消息指出對手快完成一台功能性更好、價格更低的新車,所以是否該繼續投入1000萬美元?
狀況2:公司計畫總成本預算是1000萬美元,還沒投資半毛錢進去,也傳來對手設計出一款更優的車子,該繼續投資這1000萬美元嗎?
這兩種情境,決策完全相同,就是該不該投資1000萬美元?然而現實生活中,狀況1大多數人會繼續投資。
✓用腦袋花錢
發生在我身上最常見的就是「特價」,讓我覺得買到賺到。事實上,買500元降價為7折350元的東西,並不是節省了150元,而是花了350元。只因為降價而非因為需要而買,就是浪費!
✓如何增加自制力
和未來的自己交談,增加我們抗拒當前誘惑的意志力,增加與未來的連結而儲蓄。亦可設定主動儲蓄提撥(定存、儲蓄險),並為理性行為提供替代性酬賞(如每一筆存款金額達成時,買一個小禮物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