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從三個問題來開啟他這本書,這三個問題主要針對的是工作、家庭以及正直的價值觀(作者的原話是遠離監獄)來探討人生。可能是還沒有家庭的原因吧,我對這本書討論工作的部份感觸比較多,因此心得會主要討論工作的部份。
作者認為現行比較主流的人因為有誘因而工作這個觀念不是總是正確的,反之他提出了我們是因為動機而工作的。他說了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一般人總認為工作的滿意度是個連續的指標像是光譜一樣,一端是非常滿意一端是非常不滿意,但其實在我們心中滿意和和不滿意是可以分開的,就像我們對於我們的工作是可以又愛又恨的。因此他把動機理論又拆分成兩個部份分別是保健因素以及動機因素,保健因素屬於負面的影響,如果出了問題會讓我們對於工作產生不滿意,例如薪水、工作的穩定度、環境或是通勤的距離等等都算是這一部份,而反之會讓我們對工作產生熱情的則是動機因素,例如挑戰性、獲得認同、責任感以及個人成長。
台灣很流行一句話就是最理想的工作莫過於「錢多、事少、離家近」,套用在這個理論上可以明顯發現,我們的社會價值觀教我們追求的全都是保健因素,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最多最多就是"不討厭"我們的工作而不是熱愛工作。老實說這句話說到我的心坎裡了,我在三年前順利轉職成為了一位民航飛行員,這份工作在台灣某方面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夢幻的工作了,薪水高不說外表看起來又十分的光鮮亮麗,社會地位也不算是太差,可以說是保健因素找不到一項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了,但對我來我一開始也只是不討厭這份工作而已。必須承認我從來就不是那種對於飛行充滿熱枕的人,頂多就是我具備這份工作的能力。可能有些人會想要是我每個月領這麼多錢,每天跑來跑去到處玩,怎麼可能會不熱愛這份工作?
但相信我,我一開始真的就是不討厭這份工作而已。
所以在完訓之後,除了不斷的適應這份工作對於生活型態帶來巨大的改變以外,我也不斷的在思考著該如何增進對於這份工作的喜愛,後來慢慢摸索出來的答案就和書中提到的,就是在每次每次的飛行中都發掘出一點點自己的成長、機長以及乘客給予的信任感以及安全落地之後獲得的成就感,讓我慢慢的對於這份工作的滿意度越來越高,現在我已經可以很直率的說我喜歡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只有不討厭的程度了。
至於家庭及價值觀的部份,在書中的篇幅也相對較少,主要討論放在家庭參與度以及家庭文化的建立,價值觀則是在討論如何堅持自己所應該堅持的,有興趣的群友可以再自行翻閱。
我認為這是一本很值得推薦的書,我喜歡這本書會在書的上面會把當頁比較重點的句子擷取出來,書也不厚寫的也不艱深,但卻是一本能夠讓讀者好好思考的書。如果現在處於一個對於人生意義仍然有所疑惑的階段,相信這本書是能夠帶來一些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