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1

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 BY 壹團 逸平

《鋅皮娃娃兵》是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採訪多位參與1979年蘇聯-阿富汗戰爭的蘇聯士兵、後勤人員或其家屬,並將其所述以第一人稱方式記敘而成。也有人將之歸類為報導文學(作者近期引發關注的書《車諾比的悲鳴》,也是用同樣方式寫作)。

蘇聯發動的阿富汗戰爭長達9年,參戰者多為年輕或正值壯年的男女,從書中可以看出,他們許多人在戰爭中遭遇了信仰的破滅,並衍生對己身的質疑,而那些未能歸來的靈魂與他們身後悲痛欲絕的母親們,終究不免一問:這一切所為何來?或有人認為本書只是採訪記錄的彙集,並沒有講述這場戰爭的發端、沒有告訴我們傷亡人數與嗣後對蘇聯及阿富汗造成的結果,但我認為這本書最值得一讀之處,便是在它以最口語、最紀實的方式,告訴我們戰爭對每一位親身參與者,或是在不知不覺間參與,卻茫然不自知者-所造成的影響與漣漪。

本書自始至終的缺席者,是發動這場戰爭的國家。它默不作聲,但在所有敘述者與讀者心中,卻是巨大而無從忽視的存在。正是藉由記錄集體敘事與共同記憶,作者為所有人勾勒出了這不可描述者最深刻的樣貌。不能遺忘、也絕不可遺忘。「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從那場沒有人需要的戰爭活下來,將來會怎樣。請不要提到我的名字。我什麼也不怕,但我不願意被留在這段歷史裡。」-然而,那些期望被忘卻的人留下他們的聲音,目的正是為了讓那刻意使自己消失「巨靈」能被留下紀錄。

亞歷塞維奇的報導文學也許乍見之下只是單純地將受訪者的聲音再現,但我相信在她選擇受訪人、詢問的安排與後續文字編排的過程中,都存有她所欲表達的觀點(這點做過質性研究者大概都會蠻有感)。也很感謝出版社在書末收錄了「對《鋅皮娃娃兵》的審判」的部分,針對本書出版後衍生的訴訟(曾經受訪者出面指控作者扭曲其陳述、甚致毀損名譽),是另一層次值得深思的現象。在戰爭、講述戰爭、及控訴戰爭發生之後,個人如何審視自己,如何帶著對戰爭的認知活下去,也許是永遠沒有正解、卻值得持續思索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