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4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 BY 貳團 悅寧

看完作者新作《性、謊言、柏金包:女性欲望的新科學》,回頭找其舊作拜讀,此書透過人類學的角度觀察曼哈頓上東區的女性生活,以幽默風趣且不失專業的筆鋒,描寫這些媽媽們如戰鬥般的競爭與生存方式。
正如作者所說的「身為一名田野調查員,應該盡量保持客觀與旁觀。」然而為了獲取更多資訊,作者被迫連結與融入這個群體;從選擇上東區的居所,作者便開始在這群爭奇鬥艷的「孔雀」進行各種鬥法,原以為安身立命後便能自在生活,卻發現忘記大寶該就讀托兒所,因此不得不請教上東區母親們,作者這才發現自己先前根本是「小巫見大巫」。
為何書名會提及自己需要柏金包,其由來是作者行經上東區街道往來的女人總會默默地碰撞對方,作者穿著輕便、手提帆布袋,到附近商店購買日用品,沒想到回程路上遇到一名女子,對方似乎無視自己的存在,筆直地向前進,儘管作者已側身讓路,還是被女子用其漂亮的包包撞擊,甚至還露出得意洋洋地笑,作者發現這種現象每天都在上東區的街道上演,而這些「攻擊者」肩上或手上都有一個美到讓人忘記呼吸的包包,作者的內心為此澎湃,她也要擁有一個昂貴且美麗的包包,做為自己的價值象徵與保護武器。
看完這本書後,我大概明白為什麼此書評價兩極化,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歷作者的生活,但是我知道做為女人有很多的煩惱和焦慮,不論是對自己的期待或是社會的價值,迫使女人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舉動,包括做為母親如何將孩子的成就當作攀比的標準、自身價值的表徵,還有眾女性對於衣著配件和身材的執著,也許那些並非女人的本意,是環境、是群體和生活致使她們在某部份變得醜惡與現實,與其大力地批評與嘲諷,不如深入探討與瞭解對方,以同理心去包容與接納這些母親們所背負的焦慮與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