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太宰治生涯的高峰作品之一,我在看這本書之前完全不瞭解作家與內容(從其他二次改編的戲劇),能夠完全藉由創作品這個橋樑,溝通我與作者。
書中分為三手記與後記,是主角的心靈逐漸殘破化的過程,太宰治的文筆讓我非常著迷,我在三天之內,一有空就想拿起來讀,讀到了甚短的後記,(這本書後面塞了很多與人間失格無關的頁數,我本來還以為有更多可以讀........)這部小說嘎然而止。留下驚訝、錯愕、悵然若失的我,這是一種具體的虛無感,我明顯感受到了虛無構成了一種物質,殘留在我心中,我如果不立刻打下這篇心得,恐怕我就要給這種物質的重量壓垮似的。
第一手記主角葉藏就展現出兩個特質,其一是聰明過人,對他人感情敏感過人。
其二是,他無法理解人。
敏感與無法理解他人看似矛盾,但所謂敏感是對客觀再現而言,我們可以說科學家對於現象界的現象是敏感的,但科學家所理解的現象界,並不是「人」,人與人之間,並不是客觀的研究,而是己身的投射。
人與人的存在,連結著雙方,也互相建構雙方,我們也從他人與我們的連結中定位自己。
而我們能安心的活在社會裡,因為我們接受一個很簡單的假設
就是「他人與我相同」
我們看到他人跌倒膝蓋流血,對於理解他人的「痛」,我們並不是真的感同身受,而是「我們以己身的經驗強加於對方」並解釋對方
我們把這個強加瓦解,或是像是主角葉藏一樣,他天生無法理解他人的追求、理想、快樂、痛苦......
那麼這導致主角就注定是一個孤獨的人,而他又敏感的想要確認自己的定位,只好巴結著世界,又憂懼著自己無法成功的巴結世界、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
這種孤獨與恐懼,就像致死的慢性疾病纏繞著主角,直到他的生活逐漸崩解,心靈破碎。
這種文學的表現,讓我想要對他的精神狀況進行疾病分析,我馬上意識到這是對這個作品褻瀆,馬上停止。對,這就是葉藏,我如果要理解他的痛苦,就是從這部作品的文字,而不是安一個精神疾病給他。
讀一二手記時,我以為葉藏是一個虛構人物,感情亦是天馬行空,但.........
太宰治的文筆實在細膩真實,恐懼、痛苦、壓抑、扭曲,這讓我非常懷疑。
忍不住去WIKI了作者,原來,這本小說是個半自傳體,在書中一切他所恐懼的事物與劇情。在我心中也突然真實了起來,這種真實讓這本小說的樂趣性大增。
原來,人也有這樣子的面貌。
作為一個凡人,我必須開始抑制我想讓葉藏逃出升天的慾望,如果我是葉藏的女人,我能幫上他嗎?
我想我也被葉藏給迷誘惑了,我完全能理解他與一般頹廢喪志者的差距。
這確實是一本名作,我盡量不要雷劇情,如果你不認識太宰治,也沒看過人間失格,那就看吧。
主觀推薦程度99分。
但是........這本小說大概85%以上都是主角的心聲和碎念。對話與劇情少,而且這些對話與劇情也都只是為了襯托主角的心聲而出現。
他美,不是劇情有趣,不是讓人藉由閱讀故事完成自己、滿足自己幻想的潛能。而是這部本小說藉由你的閱讀,成就他自己的美學。
這本小說的主軸就是質感與形式美,他像是一幅淒美的繪畫,而不是用對話和劇情來引人入勝的漫畫,如果你無法接受這樣的設定,如果你常說「.........那是與我無緣的藝術」,這本小說大概率你不會喜歡。
不管出於什麼理由,你充滿了正能量,且習慣用正能量抵銷任何負面情緒,不願「看著」(僅僅是冷眼看著)自己或他人的痛苦,那麼這本小說也不推薦給你。或許你會看不起葉藏,或許你會為了太宰治惋惜,但其實這都有損作者與作品的藝術之美。
只要這種藝術之美不在了,那麼不論是作者還是作品,都只是一個頹廢的無賴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