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看電影前先看原著,結果拖到今天才看完書,自然電影也沒看過。
打開書之前就耳聞故事是以第一人稱進行,對於主角艾里歐情感的描述非常細膩,打開一看,果真花了巨大篇幅細數艾里歐的千思萬想,甚至到有點瑣碎的地步。
六週的假期,大概到篇幅一半兩個主角才心意相通,前段是無止盡的試探,由於艾里歐拒絕倒數奧利佛離開的時間,讀者甚至不知道他們相戀確切的時間點。後面奧利佛也承認自己從很早開始也在試探艾里歐,但艾里歐那時不知道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抑或是對未知的同性愛感到迷惘,躊躇不敢前進。最終艾里歐像踹破心門依樣對奧利佛坦白,作為看著艾里歐自怨自艾的讀者,那瞬間還真是痛快。
女性角色在這本書蠻可憐的,就是兩個主角試探情慾的石蕊試紙,艾利歐明明知道自己喜歡奧利佛,還是和瑪琪雅發生關係,雖然艾利歐的確是喜歡瑪琪雅,比較是朋友的喜歡。我不覺得艾里歐是同性戀或是雙性戀,比較像是無性戀,他看奧利歐和瑪琪雅的態度很平等,性別也不是他在煩惱的重點,結尾與父親談話時可明白艾里歐知道同性戀在社會的阻礙,但一大篇的碎語中,性別並不讓他煩惱,同樣的,也不是瑪琪雅敗陣的原因。我認為這和艾里歐生長在一個開明的家庭有關。
艾里歐的父親開導艾里歐的對話很有意思,他認為初戀的傷痛沒有甚麼,「.....如果有痛苦,就去照料;如果有火焰,也不要掐熄,不要粗暴對待它。.......為了用不合理的快速治癒問題,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東西,以至於不到三十歲就已經破產。每次重新開始一段感情,能付出的東西就變得更少。為了不要有感覺而不去感覺,多麼浪費啊.」「.....現在我覺得很遺憾,我不羨慕痛苦本身,但我羨慕你會痛。」這段親子對話不只是對同性戀,對不管甚麼性向都相當受用。
假期過後,他們的關係也結束了,雖然還有再見兩次面,但那六週的時光也回不來了,是奧利佛親自斬斷緣分,屈服世俗的眼光娶了女朋友(還是那六週才是短暫的逃離?)而艾里歐看起來已經走出來,實際上過去的纏綿仍在他的心上生了根。他會嫉妒奧利佛的妻子與家人,也妒恨那些奧利佛從未分享的事物,但多年後相見仍然可以坦然相見,結局給了一個乍一看有希望的伏筆,也許是艾里歐最後對奧利佛的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