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講的是網路連續殺人事件,書封上寫著我們為何對陌生人卸下心防?這也是這本書中要回答的問題。
由於破案神探是寫實著作(這本書前面有著被害者的照片、一些場景),從頭到尾描述著主角羅賓森是個口才便給、事業有成(?)、朝九晚五(每天晚上都會回家),有著穩定家庭的人(他沒有離婚且有七個孫子,在法庭上他的家人是維護他的)而私底下他是個喜歡拈花惹草、樂於從事BDSM(綁縛、調教、施虐、受虐)的人,這樣的雙面生活,他過了至少十五年之久。
和他接觸的眾多女性中,為何有的人受害,而有的沒有?這也是看書過程中,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書中提到認識這些受害女性的朋友,都說她們聰明機敏,而且有著共通點:都在尋找某樣東西或是某個人,能幫她們解脫當下困境;並且盼望有人能拯救她們,給她們不一樣的生活。
受害的女性當中,除了性之外,羅賓森在殺害她們之後,仍繼續領取她的贍養費
、社會救助金、或是任何可能得到的金錢利益,而且長達數年之久,可以看出除了性的支配之外,這樣的人還覬覦著金錢上的利益。
大部分的經濟困境、以及渴望穩定的感情的女性,是讓羅賓森靠著口才以及看起來事業有成的樣子,得以在網路上接觸這些女性而有了第一步。
而像羅賓森個性類似的罪犯,都很有活力,深諳人的心理,懂得如何利用,向每個人保證生活會更好(即找到對方尋找的寄託),他們擅長用對方的語言,用不帶威脅性的外表,發現對方弱點——每個人都有——就知道該怎麼做。
而回應這樣的人的女性,吸引她們的又是什麼?在書中也訪問了談過網戀的女性心理:愈喜歡照顧人的女性,愈容易受強烈性癖好者吸引,滿心以為可以改變他們,變得更好。
而另一方面,玩網路性愛和權力有關,女性可以用性來支配男人,在家就能辦到,安全又隱秘,若情況難以收拾,登出即可。
書中沒有完全的回答為什麼有些女性逃過一劫,但寫了幾個因素,其中之一是打破了羅賓森慣性的模式:這位看起來像個正常人的連續殺人犯,總是要求和他認識的女性簽下奴隸合約,要求服從、保密,且受害者常在受害前總是簽下空白文件(只有自己簽名,內容則由羅賓森在她們受害後寫信給她們的家人),而這些活下來的女性,並沒有完全順從,在受害者之中,只有一個有反抗的傷口(其他人完全沒有反抗,而這些人中甚至有人是經濟及工作穩定的女性)。
另一個因素是,羅賓森完全不肯透露個人背景,所以有些女性後來對他失去興趣,而另一因素則是這些女性在羅賓森快要動手或預備之際,做出出乎他預期的事(如提早醒來)。
寫到這裡,其實如果真的遇到這種人,對於在網路上的交友,仍應該有一定的戒心,書中的受害者,甚至有見面多次或是長期持續見面的情況(理論上應該算熟悉一個人的狀況)。
這本書裡的主角,平常看起來是個正常人,而我們能不能早一點發現他的異常情形?我覺得這裡面有個很重要的角色,是他的朝夕相處的人:他的妻子。從他一開始只是犯偽造文書、侵占公款的白領犯罪,妻子每一次都為他辯護:他是個好丈夫,讓法官相信他是個好人。一開始換得緩刑,到愈做愈大,終至需入獄的罪行(是的,他沒被發現殺人前有入獄過,他的妻子仍然每一次出庭為他說話),書裡面只提到他的妻子是個極端否認的人(催眠自己丈夫在年紀大時會迷途知返,不再找其他女人。維持家庭完整是她的心願,有沒有一種很似曾相似的FU~),如果他的妻子在他一開始作惡就帶著孩子離開他,或是不原諒他的不忠,也許他的犯罪生涯會有所改變。
在很多心理學的書中都有提到,外遇有時候是穩定婚姻的因子,在這本書裡面的男主角也是,只是他更嚴重的謀害人命(背後為錢,也為穩定他婚姻,只要女性不順從,在外的他就用暴力解決,然而在婚姻中的他是個好爸爸的形象);雖然書中並未提到為何羅賓森和一般男性不同(無法克制自己,沒有同理心)?但我聯想到破案神探第一季中,一直強調的一件事:能和女性好好相處的人,通常都和母親關係不錯,而這在書中也簡要的提到,羅賓森和母親的關係冷淡。
所以作者也在書中寫著網路及兒童使用網路的注意要點,但最重要的是他提出的觀點:你得充當人類行為剖繪專家,不單單要了解網路上認識的人,他們的欲望及動機為何?你也必須瞭解自己:你的弱點是什麼?你最私密的欲望又是什麼?在何種情況下你最容易受到操縱?你害怕什麼?哪一類的諂媚最容易打動你?你如何看待自己?你希望別人怎麼看你?你覺得你欠缺的哪個部分是只有另一個人能滿足的?你的情緒按鈕在哪裡?有多容易被觸動?哪一部分的你能充分掌握的?哪一部分的你樂意讓別人操控?
看完書後,我想,我們仍舊沒辦法在事前找出身邊這樣的人,但我們總是能多一點保護自己的方式,多和自己相處,瞭解自己,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生課題。
然後多多關心身邊的人,也許就可以少一些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