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看過Konmari的《令人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但有看過幾集她在netflix的節目。
這本書的斷捨離跟她有一點不一樣
Konmari是要大家一次搬出來所有東西、好好審視一番,
也說令人怦然心動的東西就留下來。
蜜雪兒則是不要求一次審視全部,而是每天找出一個東西捨棄/捐贈,就算是令人怦然心動可是沒在用的東西,還是捨棄比較好。
清出的空間與終於捨棄的東西,能讓自己更深刻體認到哪些東西是"真的需要"與"自己執念"(可能已經no longer serves us, 但不願捨棄的執著)
藉由捨棄與整理"物品",順便也整理審視"內心"
是否還是不願放開已經不再適合的人事物
而且藉由一日丟一物,免去了要一次整理好多事物的壓力(及因而導致的拖延),也能養成每日檢視的習慣。
「和尚不會在雜亂的場所修行」,瑜珈練習也是一樣,我們要靜心不受雜念干擾,周圍最好是不要有太多的雜物,「讓生活更有餘裕」。很有趣的,以前觀念是東西越多越好,代表你有錢可以消費。但現在極簡風格是越來越盛行,從物質上的滿足漸漸轉為心靈上的知足。
她裡面的幾個觀念都滿好的,例如她會故意買比較小的收納盒,讓家人找出真正最想要、最重要的東西留下來。因為空間是為「人」而存在的,而不是為了「物品」而存在,不需要為了收納進所有的東西反而壓迫了自己的生活空間。
必須要與內心道德對抗而捨棄不了的東西,例如祖母送的茶具組,沒有在用但因為是祖母送的而捨不得丟掉,是一個情感的象徵。但必須要了解的是祖母(或任何贈與你東西的人)一定是希望你開心能夠活得像自己,而不想因為自己送的東西而造成你的困擾。如果能這樣想的話,留下感恩的心並捨棄不需要的東西,自己也會鬆了一口氣。同樣的,作者與先生的紀念日也盡量以吃飯或旅遊等不會留下物品的方式慶祝,畢竟珍惜的是在一起的回憶與時光,而不是物品本身。如果沒有活在當下,留下的物品也僅是物品。「人生的豐富程度,並不等同於擁有的物品數量。」
書的排序由教大家如何捨棄、再到如何珍惜剩下來的物品、再討論到心靈。當身旁只剩下真正需要的物品時,就會意識到它們的重要性,因此每天花一點時間mindfully使用一樣物品,好好的品味它的價值、功用、花色、形狀、觸感等,也可以培養mindfulness與知足感激的心。
捨物的過程當中,也可以有新的體悟。「一定得使用的物品,出乎預料的少」。挑戰平常沒有在動腦的地方,覺得「啊本來就是要有啊」,其實不一定。像作者沒有在追求衣物要多柔軟,而捨棄了使用柔軟精,她也捨棄了小把菜刀,用大把菜刀也是可以。可以想像在日本地方媽媽中掀起的波瀾。不自己做便當菜?衣服不每天洗?家事不每天做?不寫家計簿?若不擅長某事還硬做而把自己搞得很痛苦,何不把該事簡化或外包?你是為自己生活而不是為了別人的嘴巴而活。放手不是甚麼丟臉的事情。
我自己的外包與簡化則是制服或質料比較好的衣服拿去乾洗,因為我不喜歡燙衣服。每個月則一兩次請阿姨來打掃家裡。喜歡做菜喜歡吃圓米(泰國比較多香米),但自己一直以來都是浸泡米30分鐘、瀝乾15分鐘再開始煮,煮飯居然要一個小時的想法讓我常常打消煮飯的念頭,變得常常外食。但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上次煮飯只有浸泡15分鐘瀝乾5分鐘我就開始煮了,結果也沒有相差到哪裡去,變得更容易接受煮飯這件事情。 選擇減少心情上的負擔, 讓自己感覺幸福,也算是一日捨一物的方法。
「專注當下與眼前的一切,藉此更享受自己的生活」。
其實捨棄的行為就跟和他人say no一樣
都是將自己生活的主權拿回來,不役於物、不役於人。No fear of missing out. No fear of w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