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解答了我幾個疑惑。
原來美國的中產階級,不分種族,跟亞洲父母一樣很在乎學區和孩子的課業成績表現,傾其時間和資源栽培小孩,而且根據這本書的敘述,二三十年前就這樣,不是只有近幾年感受到亞裔小孩的競爭力才這樣。
書中提到美國排名前五十的公立高中,小孩高一就開始密集練習SAT的題目,除了課業,中產階級父母接送小孩參加課後活動是為了培養小孩的軟技巧(如: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合作協調的能力和領導能力),小孩從小這樣訓練,申請大學或工作時,很容易就能脫穎而出。
低收入家庭的小孩,父母普遍學歷不高且忙於生計,沒有多少時間可以陪小孩,就算期待小孩課業表現好,在小孩碰到困難時也不知道怎麼協助,更沒有多餘金錢可以讓小孩參加課後活動。加上貧窮社區的學校,即使領到同樣的補助,有同樣的設備和足額的師資,因為同學對未來沒有方向,在隱形的同儕壓力下,小孩就算想上大學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也很難堅持。
因此,階級鴻溝越來越深。
雖然也有階級差距,但台灣跟美國好像不完全一樣,剛看完沒有足夠時間沉澱,還在想怎麼用作者的理論分析台灣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