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1

童年會傷人 BY 貳團 Joy C.

標題很驚人,為什麼童年會傷人?不是長大後,童年就過去了嗎? 這本書告訴我們童年經驗會影響我們成年後的思考行為模式,也可能會複製自身的經驗到下一代身上。所以我們應該回想我們的童年,察覺自己遺忘壓抑的傷口,就能改變並當「有意識」的父母來教養回應孩子。而這本書中後段著墨在如果孩子遇到家暴、性侵、父母離婚/酒癮/藥癮等狀況,要怎麼處理,以及如何避免。


閱讀本書,我最大的收穫是在當個大吼大叫的媽媽之前,想到自己的言行可能會讓孩子的童年留下傷口而懸崖勒馬地照作者建議的深呼吸幾次後盡量不情緒化的處理。


重點書摘


一、童年經歷
「童年經歷會影響你成年後如何看待、解讀事情、如何面對壓力與挫折、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以及親密關係、以及如何教養你的孩子。」


「察覺就是改變的第一步,當你意識到自己的童年如何用各種形式印刻在你的身上,你就能改變。」


「了解童年經驗如何影響你的教養模式,自己的行為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當我們看見這些傷害,就能避免、降低自己成為孩子惡性壓力的來源,並且提供孩子更健康的童年。」


二、教養
「不需要當完美父母,只要「盡力」當個父母就好。」


「在教養上「盡力」就是成為「有意識」的父母-每一次回應孩子前能夠意識到,你接下來要對孩子說的話或做的事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作者提醒父母的教養方式會決定孩子的行為模式:
「孩子感受到的每一段經驗、所做的事情都會影響大腦發展。越常做的事情,大腦神經迴路連結就會越強烈,事情就能越做越好。」


「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管教方式都會決定孩子使用上層腦或下層腦,然後決定他們哪一部份的大腦區塊會越用越強壯。」


「而打罵、恐嚇、威脅只會不斷啟動孩子的下層腦(情緒腦)」


「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大多是因為被某些情緒困擾,可能是生氣、覺得不公平,或是焦慮、恐懼,但是孩子不知道要如何調節情緒,也不知道如何表達,只能用行為表現出來,於是他尖叫、哭鬧、打人、推人。」


「當孩子出現失控行為時就是被下層腦掌控。如果家長用打罵、恐嚇、威脅的方式對待孩子,只會讓孩子加深下層腦的活化,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啟動上層腦。一旦上層腦開始運作,孩子才能開始思考自己的行為、調節情緒。讓孩子了解為什麼這樣做不對,這才是管教的目的。」


--> 同理+情緒辨識,幫孩子啟動上層腦
Ex 「他把你的東西搶走,你現在一定很生氣吧!」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家長的管教目的是幫孩子理解為什麼做錯事情。體罰會讓孩子的注意力從自己的行為轉移到即將被打而產生的害怕、恐懼情緒。體罰就是向孩子示範如何使用暴力,所以孩子也會用暴力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