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概要:聰明的利用時間,有些時段行動是有效率的,有些則要試著避開。
書中片羽:(幾項內容分享)
1.利用推特貼文的大量數據分析:一般而言,人的情緒在上午爬升(A5~A8),中午達到高峰(領便當不high嘛),下午開始緩降(P2~P5),下午5點時,情緒精神狀態達最低谷,此時大多通勤時刻,因為與人疏離產生負面情緒;接近傍晚再度提升(P6~P11)
2.醫療方面數據分析:下午會診、開刀因警覺力下降,失誤率很高,這時工作中分析也易判斷不足、溝通難達成共識,容易產生衝突(應該規定下午為國定假日,這樣太危險)。
是所謂樹大必有枯枝,下午必有白痴的概視感,不過作者也提到創意發想的工作區塊利用下午實行是很好的時段(類似大腦的發散模式),
想想有時候下午昏沉時的確很容易天馬行空,筆記裡發現,常記錄的有趣想法都是在下午寫下,而打掃與整理則在傍晚飯後很有精神力執行,邊讀邊覺得巧妙。
3.書中將人以雲雀、貓頭鷹、第三類人做區分,這部份見人見智,畢竟生活與工作型態也會影響準確度,就內容來看,非要你一定成為什麼鳥類,而是學會自己分析什麼時段你的狀態是高揚或低落,利用這些特性,讓大腦適時在專注時專注、創意發想時靈感奔放。
4.喝一杯咖啡再午睡10~20分,咖啡因會在25分後進入血液中,能讓醒來後不那麼昏沉,這招作者推廌,我試了一周後放棄,喝完午睡呈張飛狀態根本自虐,覺得可能跟體質有關,歡迎測試。
這裡也有實驗數據午睡多與少的差異,睡眠惰性與否一目了然,若想對午睡詳細的分析我會推廌另一本→【最高睡眠法】。
5.在不得已情況下仍得工作時(精神不濟進行高專注內容),作者提醒要徹底的與相關人員(包含自己)進行警覺暫歇,類似日本電車工作的指差確認,目的不是重新學習,而是提升你的意識,多方檢查進程是否脫節與失序,預防錯誤發生,
醫學界也有因為實行這項儀式而降低開刀失誤率的成功案例。
6.出生時代的差別如何影響人一輩子的職涯?作者運用數據指出,也用自身求職經歷比對,在勞動市場恢復狀況極差時期開始工作的人,薪資可能會受到永久負面影響。
雖然有數據去加強論述,但這部份我覺得還有待商確,若加上地域與天然資源、政策文化多項數據交叉分析,也許會有更真確的原因。
可以在書中看到什麼:(當然還有其它,但我覺得差不多87%是這些)
1.一天當中人最高效與低谷時段分佈
2.各年齡層一天呈現的狀態數據統計
3.時機的悲劇與特性
4.少中老年的歲月裡,時間如何摧化期望值,產生人性慣性疲乏的周期
5.高效率人士如何有效運用時段
6.工作中如何微休息
(個人及團體開會時)
7.團體如何有效同步,提升凝聚力
8.工作哲學
(觀念跟許多自我成長的書很相似)
9.幾歲結婚、教育、交往程度與離婚率的關係
10.各國語言對於時態使用產生的性格行為差異
小提醒:
最重要的小事,不管排了多少事在什麼時候做,也要給自己一個休息的計劃,沒有好好休息,做什麼都不是好時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