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4

蒙特梭利幼兒教學法:讓孩子自我成長 BY 貳團 Wen Jing

蒙特梭利是義大利史上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畢業後受聘於精神病診所,發現解決智能障礙幼兒的問題需要透過教育,因此投入了神經與心理之研究,創造教育幼兒的材料,並發現這項科學的教育方法也能幫助正常的幼兒。
這本書用簡短的篇幅,精練的文字,介紹蒙特梭利的教學方法。主軸是:教師只需引導,並透過觀察,安排適當環境,讓幼兒自主學習,而不是讓幼兒感受教師隨時在身旁。書內分篇幅介紹了感覺、語言、書寫、讀譜及算術等教材,並描寫幼兒學習的步驟及過程。
那些我們理所當然的技能,對幼兒是全新的挑戰。而透過教材,幼兒自發地不斷嘗試,並興奮地展現學習成果。僅是戴上眼罩,體驗不同材質的板子,都能讓幼兒發自內心微笑。讀來讓人感動。
或許因為此書為蒙特梭利本人撰寫,多少有些美化,但我仍然佩服、也喜歡她研發出的教法。

節錄幾段印象深刻的段落:

當兒童在平面圖形上已練習了許久,他開始探詢周遭實物⋯⋯一位住在米蘭的母親,有一天在廚房準備晚餐,自袋中取出一片麵包及奶油。她的四歲小男孩在一旁說著:「長方形。」這位媽媽接著切了這片麵包的一角,小孩大叫:「三角形。」媽媽將這切下的小塊放進燉鍋中,小孩看到剩下來的麵包,叫得更大聲:「現在成了梯形。」

書裡關於「寧靜之課」的描述:

他們似乎讓自己如被下咒語般:被冥想所包圍。逐漸地,當每個小孩看到自己變得愈來愈靜,這種寂靜不斷加深直到完全無其他雜音,而且能被感受到,如日落時,薄暮微暗逐漸籠罩大地的感覺一般。
然後,一些以前沒注意的輕微聲音都被聽到了:時鐘滴答滴答,在園裡鳥叫聲、蝴蝶飛舞。這個世界變得充滿微小的聲音,它們侵入這份寂靜卻絲毫不干擾它,就像天空中的星星閃爍,卻不影響周遭夜的黑暗一般⋯⋯
/
一般來說,我們都不尊重我們的孩子。我們不顧慮他們特別的需要,便強迫他們順從。我們壓抑著他們,更過分的是態度粗魯;而我們還期望他們順從及守規矩,我們明知他們模仿的本能有多麼強,他們是多麼崇拜我們⋯⋯
讓我們「釋放」這個生命去成長,只要是對他好,讓我們當個安靜的觀察者。這就是我們全部的使命。也許當我們在觀看時,隨時提醒自己那句慈善耶穌所說的話:「小孩子受了多少苦,才到我的跟前來。」也就是說:「不要阻礙他們,只要他們是自由的、無阻礙的,他們自然會來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