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的文章一向很不錯,除了寫給當事人(受傷的人)外,常也會提到另一個立場(做出傷人言行者或是試圖助人者)。我有追蹤他的臉書,更新頻率滿剛好,而且文章內容也是歷久彌新。
本書應該算是他最近的系列書,關於孩子與大人(家長)間的關係,也是許多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尤其華人社會)。從孩子跟大人的角度分別分析了成因,也給出不少建言。我近年看較多這類跟家庭有關的書(親子關係、情緒勒索、正向教養等),覺得主要原則即是:「每個人都有責任把自己活好」,無論是身為孩子的我們,或是身為家長的他們。該為自己的人生爭取時就負起責任,不把自己的不快樂卸責給家長(都是他們害的),也不要過度承擔家長的不快樂(把他們的快樂變成自己的責任),學著適度放手。
不過在實行上其實真的困難重重,光是要把自己活好,在華人社會就常會背負著「叛逆」的罪名。不過度承擔家長的情緒,把責任還給他們,也會被罵「不孝」⋯在跟家人劃分情緒界線,建立信心、對抗不必要的罪惡感時就已經很累了,還要再用力對抗整個社會,真的很不容易。
所以最近有個感想,看這類書除了給自己一些「叛逆」的勇氣外,最主要可以做的,或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不那麼糟的大人,不要不經思考就用社會瀰漫、推崇的「百善孝為先」、「家是最溫暖的地方」等慣常思考模式去回覆他人,不要在不經意間成為壓迫孩子的龐大社會中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