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適合】
1. 所有有工作的人,含創業者和自由工作者
2. 特別適合想離職、被職場罷凌、覺得公司有各種不好的人
【本書主旨】
作者用知見心理學的學理架構(依賴期、獨立期、交互依賴期、心靈依賴期),以及自己22年心靈教育的案例經驗,仔細說明職場上的各種負面互動狀況:可能是源自哪些原因,會產生什麼行為或現象,解決辦法是什麼。
【我的個人心得】
本書並不知名或暢銷,只是在圖書館剛好看到,但一章章讀起來,我卻覺得處處看到各種自己經歷過或聽過他人職場狀況的分析,非常地實用,當然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職場行為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本書內容提到非常多跟靈性相關的概念,這也是知見心理學的特色(後來google才知道),所以本書在分析個案狀況後,雖然也有提出心理學說明,但在解決方案中會偏向用靈性觀點來採取行動,比如提到心識合一、正負能量、一切唯心造等等,對靈性有興趣的朋友在閱讀時應該會更有感覺與收獲。
職場關係、同儕關係、伴侶關係和家人關係是人際關係中的四種分類,在幼年時未被滿足的心靈需求,長大後都會反應在這四種人際關係上,而工作關係和其它人際關係並不是完全不相關的領域。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在其中幾個關係不錯,但我們不知道整個全貌,也不知道對方的其它關係如何,常常會有誤判狀況,作者傾聽個案,仔細抽絲剝繭後,都會找到一致的源頭:成長環境。作者在22年裡經歷無數個案,她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負面記憶或傷痛,但這並不是藉口,一切都可以被療癒。
與其說: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憐之處,不如說每個人都有可憐之處,了解自己與他人的負面言行都必有其傷痛來源,覺察情緒記憶與內在匱乏感、接納與放下,為自己負起責任,就能有能力去愛,並且感受生命中的快樂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