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生命經驗中,家人說我常常鑽牛角尖、難相處,而周遭的朋友也曾在某些情境中認為我的反應是想太多。參與社交場合的不自在、遇到噪音或比較濃的香水感到焦慮、不舒服等等跡象,有時候也會自問:我是不是太敏感了?所以當朋友提到這本書時,我決定看看書中是否能提供比較具體的情境指標,可以幫助我了解自己的反應從何而來,進一步找到在那些不舒服的情境中穩定自己的方法。
這本書中提到「共感人」有以下特點:
‧擁有極度活躍的神經系統,無法過濾與阻絕刺激。
‧常常被貼上「太敏感」的標籤。
‧長期感到疲憊,希望遠離這個世界,因為感覺難以招架。
‧真切感受到他人的情緒、能量,對他人的講話音調與肢體動作極度敏感。
書中提到共感人的幾種類型:身體、情緒、直覺、預知、夢境等等,肯定各類共感人具備不同的美好感受力,提供了如何與人應對、如何放鬆、對抗負能量的建議,其中「遠離干擾你的人事物」這一點,應該近似於其他相關書籍中提到的認識自己,並設立界線。強調接納自己的特質,重視獨處時間。另外提及可能的健康與成癮問題,提供不少具體的改善方法,以及冥想練習。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共感人是先感覺到,接著才思考。」讀到那一刻忍不住在心裡嘆道:「啊!我好像是這樣。」在與比較親近的人溝通時,因為距離比較近、比較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就會變成情緒先行,卻會模糊了問題的癥結點,或者會變成先讓情緒和緩下來才能好好討論事情的解方。這是我一直希望能改善的問題,藉此檢視自己的反應與慣性思維之後,能著手在如何安定情緒,未來在與人溝通時,應該能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期待,並且也能好好聆聽對方的意見,幫助雙方尋求共識。
整個閱讀過程中,對於書中條列的建議感到有點冗長,談及與大自然、動物共感的部分作者的解讀覺得過於玄妙。但整體而言,仍能提供支持,並且能運用其中方法嘗試改善「敏感反應」,提升自處與相處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