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0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BY 壹團 林宗傑(大宗)

訂定目標後,如果總是三天捕魚兩天曬網,或是三分鍾熱度做個兩天就放棄,其實這不是你的問題

有可能是因為
1.我們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
2.我們試圖改變習慣的方式不對

第一點,我們要改變的東西不是成果而是身分認同,改變必須由內而外才能事半功倍。

身份認同、信念-》習慣-〉成果

第二點針對改變習慣,其實有四個關鍵

所有習慣的養成都會經歷四個階段

提示(畫面、聲音、事件)
—》渴望(目標、夢想)
—〉回應(習慣、行為)
—》獎勵(實際成果)

針對以上四點進行調整、修改,養成習慣就能事半功倍,再經由習慣的累積、疊加,人生就會跟著改變。

以下是內容整理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而我們的選擇往往跟我們的習慣有關,習慣雖然是一點一滴地形成,無法立刻改變,但只要能慢慢累積微調一點點的習慣,累積起來的效果會更驚人。如同經營人生的智慧,慢慢走,更快到。

或許上個三天的健身房,或是吃個兩餐的垃圾食物,體重計上的指針不會有太明顯的移動,但累積幾個月一年,身材的改變就會非常明顯。

很多的選擇當下看起來似乎沒差,而導致好習慣難以持之以恆,一旦經過時間放大,累積跨越過了一個關鍵門檻,就會開始發生巨大的改變,決定你是怎麼樣的人。

外界常常只看到變化的一瞬間,而認為成功是由於那最戲劇性的事件,其實造就成功的,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而是日常的習慣—逐步累積的變化。

每個習慣的種子都是一個微小的決定,一再重複後,習慣漸漸成形,再影響到我們的決定、未來。

運用在人際、壓力、知識、生產力及情緒都是如此,也因此強者恆強,弱者越來越弱,你可以選擇繼續走向錯的道路,更可以選擇改變、修正方向,走向成功。

訂定目標有助於確立方向,但系統才是進步的最佳解答,就如同成功者和失敗者的目標都是相同的(沒人天生就想著失敗),但作法的不同、執行方式的不同、系統的不同產出不同的成果。

同時目標的達成,只是一個階段、暫時改變你的生活,改變了習慣、改變了系統,才不會曇花一現,能永久持續下去。

當你以為達成目標才會快樂,以目標導向,過程中將持續消耗你的精力和毅力,也容易因為達成目標,激勵消失而恢復舊習,打回原樣,而且一旦失敗,那將更令人失望。

若你愛上了過程,而非產物,那將隨時能感到滿足,這樣的心態也更能將我們推向成功。

訂定目標後,如果總是三天捕魚兩天曬網,或是三分鍾熱度做個兩天就放棄了,其實這不是你的問題

有可能是因為
1.我們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
2.我們試圖改變習慣的方式不對

我們要改變的東西不是成果而是身分認同,改變必須由內而外才能事半功倍。

身份認同、信念-》習慣-〉成果

當我們專注於成果,只是一時、短暫的改變,且容易採取比較極端的方式,結束後容易恢復原狀。但若把重點放在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那將永久持續下去,並影響所以的行為。

例如兩位戒菸者的回答
1.我正在戒菸-依據覺得自己是吸煙者,只是在嘗試、在忍耐。
2.我不抽菸-已經不認為自己有在抽菸,吸菸已是過去式,沒有忍耐或是否破戒的問題。

當你的身分認同與行為不符,就難以持久,甚至造成負向暗示,覺得自己不行,因為太忙、太累等許多其他理由而破例、放棄。

例如想賺錢卻更重享受,那就容易被吸引去消費,而不是賺錢。

想健康卻把舒適擺在成就前,便容易選擇放鬆而非訓練。

有了新目標、新計畫、更要改變自己成為那樣的人,才能從信念影響行為。

試著暗示自己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取得正回饋,以此為自豪,讓自己從「想成為這樣的人」變成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當你相信了你身分中的某個面向,你更會做出與此相符的行為。

我們的身分認同會影響行為、習慣,而習慣的累積又會造就我們對自己的身分認同,習慣就是身分認同的具體化。

身分認同的或許無法說變就變,但我們可以藉著行為的累積當證據,讓自己相信自己是這樣的人,建立習慣的過程,其實也是成為自己的過程。

要改變你是什麼樣的人,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改變你做的事。

每次去健身-》你就是個運動的人
每寫一篇文章-》你就是個作家
每次激勵下屬-》你就是個領袖
每次讚賞朋友-》你就是個好夥伴
每做一件家事-》你就是一個好家人

信任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完成,隨著證據開始轉變,故事也開始不同。

我們需要做的只是
1.決定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2.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

每一刻我們都能選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去做,再藉由證據回饋強化我們的身分認同,更願意去做,最後習慣成為了本能,我們也就真的成為那樣的人。

而改變的方式其實有四個關鍵

習慣的四階段

提示(畫面、聲音、事件)
—》渴望(目標、夢想)
—〉回應(習慣、行為)
—》獎勵(實際成果)

1.提示
促使我們大腦開始行為,是我們所看到的畫面,聽到的聲音。

沒有提示,習慣不會開始。

2.渴望
習慣背後的動力,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與提示連結促使我們行動。

沒有渴望,就沒有足夠的動機去行動

3.回應
確實執行的習慣,與我們的能力有關

超出自己能力太多,就無法執行。

4.獎賞
每個習慣的終極目標,提示讓我們察覺獎賞,渴望影響我們想要的獎賞。

獎賞有兩個目的:
1.滿足渴望。
2.讓我們知道我們做的是對的。

獎賞無法滿足慾望,就不會持續。

獎勵所展現出來的成果重新連結到新的提示,看到成果符合或超出預期,就能刺激我們持續去做,變成一個無盡的循環,成為習慣。

例如
老闆交待工作(提示)
覺得壓力大想放鬆(渴望)
抽菸或吃零食(回應)
壓力解除,之後都用相同方法(獎賞

所有行為都受到解決問題的慾望所驅使,有可能是你想得到什麼,或是想解除某些痛苦,漸漸成為習慣,藉由設計上面四個步驟,讓我們戒除壞習慣、成立好習慣。

如果想要破除壞習慣,我們只需要
1.讓提示隱而不見
2.讓習慣毫無吸引力
3.讓行動困難無比
4.讓後果令人不滿

如果想要建立好習慣(與上面相反)
1.讓提示顯而易見
2.讓習慣有吸引力
3.讓行動輕而易舉
4.讓獎賞令人滿足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於覺察,而覺察其實無處不在,只在於我們是否有所行動。

例如我們可能常常會有些想法:
吃這麼油好像不健康。
車開這麼快好像有點危險。
東西放這邊會不會掉。
買了這個錢會不會不夠用?
好像有點不舒服要不要去看醫生?
這個沒做會不會被罵?

可以試著
1.列出每天的習慣清單:起床、關鬧鐘、看手機、刷牙.....

2.問問自己這些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好習慣(+)壞習慣(-)不好不壞(=)

習慣的好壞取決於你的目標,例如吃東西,對減肥是壞的,但對想增重可能是好的,並且要考慮長遠的益處「最終帶來的結果必須是正面的」,避免短暫的解決問題,卻帶來其他傷害(例如 抽煙減壓 有健康問題)。

3.針對上面的壞習慣,去了解自己為什麼想這樣做,承認這件事情的存在,將自己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層次,再進行修正。

開始新習慣的方法

1.讓提示顯而易見,可以用紙條、行事曆、或鬧鈴方式提醒自己。

2.將習慣和獎勵連結,增加吸引力
例如:
看書後能滑10分鐘手機
運動後能按摩放鬆

3.或是將新習慣插入舊習慣成新的大習慣
例如:
吃完早餐後(原本習慣)散步10分鐘,藉由搭配成為新的習慣。

4.加入有那種習慣的群體,群體的影響會讓我們想去模仿,而且也容易得到鼓勵。

「頻率」比「時間」更重要,次數越多,越容易養成習慣

因此初期不需要太複雜、太難,因為會使我們找藉口、不想去做,先以簡單、自己一定辦得到開始,先「持續」讓自己能「重複執行」。

最重要的是「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有意願也會執行」。

讓壞習慣執行時變得「困難無比」

例如:
選擇回家會經過的健身房運動,甚至在家運動。

週末切好大量水果,讓之後能每天帶。

把水或水果放在「隨手可拿的位置」,取代飲料。

將遙控器藏起來

請別人幫忙設定手機可使用時間及密碼。

最初開始時可以先將習慣縮減成2分鐘的版本,簡單的一兩個步驟,來讓自己養成持續的習慣

例如
運動30分鐘-》先運動兩分鐘
看書-》先看一頁
整理房間-》先整理一個小區域
摺衣服-》先折一件
打坐-》先靜心一分鐘
寫日記-》先寫一句

習慣之後再慢慢的增加時間,秘訣在於「在覺得費力之前停止」,就能讓你持續下去,養成習慣。

同時有些行為也能用科技來幫助

確切的加入時間、地點、怎麼做取代簡單的口號能幫助你更有方向的執行
,口號喊完沒有計畫等於看心情做事,會有很多藉口讓你放棄,加入確切計畫能讓你更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如何達成目標。

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例如:
我要減肥改成
我每周日要去公園跑步

並且可以試著將多個習慣連結在一起,讓小習慣堆疊成大習慣。

例如:
每天晚上吃完飯要立刻洗碗
—》洗好碗要立刻刷牙、洗澡
—》洗好澡後放一本書在床頭
—》看10-20分鐘的書
—》睡覺

藉由習慣的組合能變成一系列的好習慣,當新的習慣要加入時,也只要從中插入就能變成新的迴圈。

習慣也常常會受到環境影響,很多時候我們選擇某樣產品並不是因為那產品「是什麼」而是因為那產品「在哪裡」,不是因為想要,而是因為這些產品被呈現的方式。

因此,「所見」稍有不同,就可能造成「所為」的巨大變動。

因此可以試著讓
好習慣的提示顯而易見
壞習慣的提示難以看見

例如
將飲料藏起來,將水放在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

將電動或電視遙控器藏起來,將書籍放在伸手可以那到的地方。

科技可能會讓人偷懶,但科技同樣可以幫我們養成習慣,例如自動轉帳幫助儲蓄,鬧鈴、行事曆提醒、手機設定停用時間,或是電子書方式讓我們能隨時閱讀,適當的運用能得到效率的提升。

最後提到獎勵的部份
帶來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
帶來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

一項習慣必須讓人覺得愉快才能持續下去,獎勵的重點在於能滿足自己,並不與當下的身分、行為相抵觸。

例如
如果是要控制飲食,獎賞就不要是吃東西,可以用旅行來代替。

如果是想存錢,獎賞就盡量不要是買奢侈品,可以用悠閒的散步或泡泡浴來代替,當這結果是讓你開心、愉快的,想要改變就會容易許多。

幫助追蹤、堅持習慣的小方法
1.視覺上的量測,每完成一次就放入彈珠或零錢,能讓自己感覺到進步。

2.利用行事曆或日曆,有完成的日子就打勾,可以讓自己比較不想中斷,累積紀錄。

一定會有特定狀況導致中斷的時候,這時候盡量提醒自己「不要錯過兩次」,那怕「再簡單、只有平常的1/10都好」,在這種時候還拿持續,將更難能可貴,或許不會改善整體狀況,卻可以「強化你的身分認同」

至於壞習慣的處罰可以找1-2位朋友一起擬定一個處罰規則,但自己沒達到時就立即處罰,立即的回饋,能讓我們快速的改變。


重點在於我們最後如何選擇,是否去行動。

習慣不會限制自由
少了良好財務習慣,你會為錢煩惱
少了好的學習習慣,你為課業煩惱
少了好的健康習慣,你會缺乏活力

當你總是為這些事煩惱,你才真正失去自由的時間。

壞的習慣才會限制我們,好的習慣會為我們創造更多自由,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基因決定的不是你的命運,而是你在那個領域會有機會。它不會消除努力的必要,但能讓你的方向更明確,告訴我們要努力去做「什麼」

因此配合性格打造習慣會更事半功倍
選擇適合自己的習慣,而不是最受歡迎的習慣
—習慣必須讓人享受、愉快。

如果你有很多時間,就去嘗試吧,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為止。

如果你的時間很急迫:
用80-90%的時間執行目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

10-20%時間嘗試開發更好的方式。

開發時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1.什麼事情對別人來說是辛苦的,對我來說卻是開心的?

2.什麼事情能讓我忘記時間?

3.什麼事情做起來能讓我取得比別人更好的成果?

4.什麼事情對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

當你無法靠「更好」來贏,可以憑藉「不同」勝出。結合自己的各項技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賽場!

維持動力並達到慾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

太簡單讓人覺得無聊
太難則讓人失去動力
恰到好處(稍微超出自己難度)才能讓你全然沈浸其中並感到有趣。

過度的習慣變成機械化則可能讓我們忽略微小的失誤,因此即使再熟悉,都還是應該刻意的去練習、察覺、反省,才能讓自己精通。

而身分認同上更是能隨時向上更新
例如我是愛運動的人—》我是熱愛體能挑戰的人

讓自己向上邁進,逐步成長。

習慣無法用一兩次就看出成果,需要累積,持續疊加,人生的軌跡就會開始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