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認知心理學界的知名公共知識份子史迪芬.平克教授,會需要振筆疾書,撰寫一本厚達700頁的大書,鏗鏘有力地替理性、科學與進步價值辯護?
難道,理性、科學、人文與進步,不是我們該嚮往與追求的嗎?
出乎許多人意料的,對很多人來說,答案還真的不是──而且當中不乏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或專家學者。越來越多人不再相信啟蒙理性,不相信科學有用、不相信進步可能,變得越來越悲觀。
只要打開電視新聞,連上臉書,我們就會很容易以為,我們正處在人類發展史上某個「最悲觀的年代」。彷彿,世界上無時無刻都有壞事發生,我們的世界已經無可救藥地正在變得更糟。媒體、學者、鄉民,眾口鑠金地描繪一幅灰暗的景象,彷彿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暴力、死亡、不幸、黑暗的末日年代,而且狀況好像還在惡化當中。大概只剩下政治人物會告訴你未來無限好,但衷心相信的人卻越來越少。
我們的世界真的越來越糟嗎?人類追求理性、科學與進步的結果,真的就像神話故事中的盜火者普羅米修斯或太靠近太陽而墜地的伊卡洛斯一樣,導致更多戰爭、大屠殺和不幸嗎?
對《再啟蒙的年代》來說,上述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否」。平克教授認為,我們之所以會變得悲觀,是因為這時代的大家都成了「失控的負向思考」的受害者,或者用他自己的心理學術語來說,是我們的認知與事實出現了偏差,犯了「可得性捷思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的謬誤。也就是說,我們根據直覺、根據印象,來判斷事情的發生機率與趨勢,而不是根據科學與知識。而我們的直覺正確的機率,很可能不會比黑猩猩還要好上多少。
本書有點像《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的超級進階完整版,作者運用統計量化數據與跨學科領域的研究,以及鏗鏘有力卻風趣十足的文字,從健康、財富、環境、和平、知識、生活品質乃至幸福感等不同面相,檢視人類從古至今的歷史發展,發現絕非某些人所想像的那樣,人們生活越來越差、越來越不幸;相反的,本書強而有力的主張,世界正在變得比過去更好,更健康、更和平、更富裕。
昔日之所以美好,最大原因就是人們記性不好。許多人懷念往昔,就像男生懷念當兵,或是鄉民嚮往穿越到古代,都是因為認知謬誤,使人們淡忘(或根本不知道)過去的困難與苦痛。比方說,今天媒體比以往更著重負面報導,使人產生今天比昨天更糟的錯覺。就像我們越在乎人道,大眾就越容易將身邊出現的各種傷害誤判為世界越來越糟的跡象,但真相其實是我們的標準越來越高。穿越的例子也一樣,我們以為回到古代就能自由自在,真相則正好相反,光是一個沖水馬桶的有無,就有可能讓我們感到生不如死。美國總統歐巴馬曾經說過,如果我們能從歷史上挑一個時間去,但事先完全不知道你會是什麼身分、國家與性別,那麼你們應該會選擇「現在」。
本書主張,只要我們拉長時間、用綜觀全貌的角度來看,就會發現這世界上的窮人、或是因戰爭、疾病、歧視而死去的人,毫無疑問都是逐漸減少的,而導致他們減少的,並不是某種從天而降、不可預知的神秘力量或單純運氣好,而是人們務實的仰賴理性、科學、人文素養,一個個解決問題後的成果。的確,我們現在的世界並不完美,但它並沒有無可救藥,更沒有不如過去。
有人曾說過,數字冷冰冰,民心熱呼呼。這件事已在去年被檢驗過一次,但在平克的書裡面,數字更成為我們真確理解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方式,而平克教授熱呼呼的熱情與文字,更讓整本書讀來淋漓暢快,大呼過癮。
這對我來說非常意外。因為我是個悲觀的人,而我所受的學科訓練,都讓我懷疑與批判「進步」與「現代」這樣的華美詞藻,也見識過太多以其之名造成的災難與悲劇。於是,我時常因為關注了太多而顯得悲觀,以至於沒有發現自己可能落入「見樹不見林」謬誤。因此,這本「有條件」樂觀且據理力爭的書,就像是在對我的挑戰與對話,使我獲益匪淺。
這是我過去一年來讀過最受衝擊、也最喜歡的一本書,因為它提醒了我,人類的進步是有可能,更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只要我們不放棄獲取新知,不因悲觀或虛無而放棄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那麼我們就仍有機會擺脫自我招致的不成熟,再次獲得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