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釐清陪伴者該是什麼樣的姿態,才不會過度涉入?對於情感格外敏感的我,總是要與人隔一道牆,關閉耳朵跟心靈才不致受傷,擔心未來會發生的事,總要不停思考,試圖控制不可控的變化,被恐懼狠狠包覆,卻未曾去釐清他人只是想抱怨,還是想來解決問題,而我過份認真全盤接受,深深感受無能為力卻誤了自己,感到痛苦卻不得聲張,最後只變成無知的成見,與自以為是的評斷,看不見累了而用力撐著。
幾個有感的句子
『尊重自己合理的狀態,包含能承受的時間、較舒適的空間,及自己的承受度。』
『淨空,是準備好自己,知道自己無所知,我願意接受自己的無所知,想要好好知道與了解你』
『細細觀看自我生命經驗的累積,生命才能增長厚度,不然生命經驗也只是始終停留在表層,無法深入,或是只是跳過,卻始終不知道脈絡與緣由』
『因為不須關注未來,我開始不再以頭腦去分析與判斷,怎麼做才是對未來最好的,而是專注在現在,此時此刻的當下,在我眼前的人,他有什麼樣的表情,他正在展現什麼樣的生命面貌讓我參與』
接受生命本就受苦,去聆聽而不是分析,尊重他者的主體性,他只是需要聽眾而不是演說家,不要顯示自己多能感同身受,只是去聆聽,讓對方說出自己的故事。亦分析幾種不同關係可以如何進行陪伴的安撫支持,如失喪者、憂鬱者、憤怒者、孩子、老人、伴侶。
陪伴最終仍需回歸自我陪伴,與自我陪伴是任何陪伴的基礎,承認我也有需要,容許被好好照顧,對自我慈悲,容許自我軟弱與悲傷,解除長久以來信奉堅固有害的框架,開始理所當然為自己而活著,希望終有一日成為有感受而溫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