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7

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 BY 貳團 竹

我們都在尋找我們的作者,我們的神,解脫我們的人生枷鎖

「我們的故事對我們而言既不可憐也不瑣碎,但使我們無比痛苦。」(p58)

我比較少讀劇本
只是愛看舞台劇
但這次閱讀皮藍德婁的<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以下簡稱六個)
感覺挺有意思的
劇本較多著墨在角色的動作、內心旁白
特別是場景的描述
有一種得以窺竊與接近作者安排劇情時的內心感受
更有一種真正參與、投射其中的味道


作者皮藍德婁獲得過193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據資料是被歸類於“實驗派劇作家”
但這樣安排虛擬角色回魂於前台
與真實世界的人說話
討一個說法、有互動的劇情
好像不算很新
但在那個時代
用在劇場上
畢竟劇場不只是紙上文字的操作
還有空間、道具乃至演員的型與動等等
都會造成影響
因此應該是前衛的吧
(這真的不是我專長 就不多說)

如果跟較近一點的讓我感覺有點相似的閱讀經驗<林肯在中音>比較的話
感受是很不一樣
林肯是用劇本的風格
用各角色單獨的台詞表現
以及部分對角色內心的描述
表達小說的情節
旨在用形似劇本的方式以表眾人之言

六個則更像把舞台與觀眾、角色與演員、作者與觀看者之間的界線都打破了
把戲與真實間的那個縫縫了起來
成了一幅迤邐的人生浮世繪
更真正的表達了什麼是人生如戲
而戲中有戲


劇本本身很薄
大概就一百頁
故事也挺…狗血
換言之
確實很真實人生
有不倫、愛而不得、慾望、家人間的恨卻難以割捨等
都集中在一個短短的篇幅中了
我想真的演起來應該很考驗演員功力


整個故事大概是在講當一群真實世界的演員正在排演時
(但其實這些真實世界的演員
對我們來說也是書中的虛幻)
突然從舞台某處不知如何出現一家人
看起來哀傷頹然、充滿負能量
他們一出場就爭吵、互相指責、彼此揭瘡疤
演員們以為他們是另一群演員
於是聊了起來
由此如拼圖般描繪出這些劇中人的關係與人生故事

其實他們是一位劇作家劇中的角色
但因為作家沒有完成
於是這些角色永生的困在人生最黑暗、最齷齪的時刻
他們想找到作者
找到角色們的上帝
或是找到方法將故事演完
將他們自這個困頓中解救出來

這些劇中人說的故事
或是沒說出的故事都是陰森森的人性
他們厭惡彼此 卻又不是一點愛都沒有
因此直到劇末都無法分開
應該說因為他們的作者未把劇本完成
所以其將永恆的被束縛在一起
無法各自走向分別的人生之途
(我最近是對這種情感的糾葛、難以割捨
覺得有點害怕)

我們的現實是不能變化的,一直都是相同的,因已經被決定了,永永遠遠。這就是為什麼這麼恐怖。我們被困陷在一個永恆的實相中。(p95.)

你們全瞧見麼?他沒辦法走開。他被困在這兒啦-跟我們永永遠遠鏈鎖在一塊了。(p103.)


過程中真實演員偶爾會糾結在這些角色到底是不是真人
這些故事是不是真的
但其實台上台下的互動
猶如人生中你來我往的交錯
何者是戲?何者又不是戲?
其實真的糾結起來有時候也沒意思
也許只要當下有那麼一點真情實意
有相互的感應
也就是真的
也就足夠了


閱讀過程中不知為何我一直想到手塚治虫的“八百比丘尼”
(*我將以前寫的八百比丘尼的介紹
附在文末)
亦或是尼爾蓋曼<易碎物>中“他人”這篇
可能我真的很喜歡這類的故事
確實人生就是充滿想不開的千千結
償不完的罪
輾不斷的情感與關係糾纏
這些都在生命中不停地如石般磨礪自己
我們都希望找到一個人
就像六個裡的那些未完角色一樣
可以將我們自這困境解放出來


故事還有一點探討
就是每個人都有各種面向
大多時候也許我們都必須裝扮成想要給別人看的樣子
即便是面對親近的人
也會有想讓對方特別看見的柔情
但有時那麼一瞬間因為某件事、某個人
我們坦露了一絲來不及轉換的真心、真情
表現了不論那是美或是醜陋的與平常不同的自己
卻被人看見了
以為那就是代表全部的你
並被定型了
使得自己因此感到難受不已
覺得被冤望
劇中那個父親的角色就是如此

但其實我相信每個人心中自有一個最基礎的心
猶如多面水晶
遇到不同的光
就會折射出不同的色彩
我們可以雕塑那顆本心
但卻難不受周邊千般光反射成像的影響

我們都傾向於自認只有一種人格,但事實不是這樣。我們每人都有不同且複雜的各種面貌,各式各樣的人在我們身上活著……因為某種行為,我們就被套牢了,手銬腳鐐地懸在那兒,無時不刻地,以那個舉止來論斷你……她就要以那間在我一聲中非常不具代表性的單一行為,判作我的本質,而那原是不合我的本性啊!(p39)

你很難說哪一道光下的那面
就真的是那個人
也許在這世上
除了安定打磨自己的本心
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充滿怎樣光的環境下
也是一種修煉與選擇吧


整個劇本雖然短
故事設定本身也不是很新穎
但莫名看完讓人覺得悶悶的
大概對話
角色的痛苦
都有從字裡行間
以及作者所描寫的動作與形態中流露出來


我挺喜歡結局的
頗有一點雷蒙卡佛或是沙林傑的感覺
人生往往大音希聲
有時候不說話的
默默承受的
最後反而最易迸出震潰眾人的撞擊之聲


整體要說如果是以小說的風格
可能悟點跟娛樂性不是很高
但如果是要了解劇本這門藝術
我覺得應該是個好入門


(以下為截自當時寫<太空的六場葬禮>心得中
寫到的八百比丘尼故事)

手塚治虫<火鳥>系列的“八百比丘尼”
故事講述一位地方領主將自己的女兒左近介以男子身養育
領主是位無惡不做的人
以至於左近介從小心靈就受到驚嚇與創傷
左近介長大後愛上了父親的臣子
戀情被父親發現 而心愛的人被父親處死了
一切都使得左近介更加的怨恨父親
有一天父親生了重病(爛瘡)
於是左近介日日的祈求父親快快死去

但有一天
城中卻來了一位長相酷似左近介的比丘尼
她告訴左近介的父親
她七日內會拿來藥醫好他的病
左近介不想父親康復
遂秘密前往欲殺死比丘尼
左近介與他的貼身侍從來到了深山上的寺廟
找到了八百比丘尼
神情淡定的八百比丘尼好像一早就知道她會來一樣
並在左近介準備襲擊她之前講了一番話

你殺死我後
依然會有人成為我的替身
代替我永遠的活下去

無法明白這些話的左近介一刀殺死了比丘尼
誰知道殺死比丘尼後
左近介和侍從用盡各種方法也離開不了這座深山
更可怕的是被迫留在寺內的他們在湖邊見到從河上漂流過來的屍體
從他們身上的旗幟發現
外面竟然正在發生三十年前的戰爭
原來在左近介殺害比丘尼的時候
山外的時空已倒流了三十年

由於村民持續來到寺廟求見八百比丘尼看診
左近介唯有假扮成比丘尼救治他們
時光飛逝
已成為八百比丘尼的左近介聽到有人說遠方一位領主
生下了一位名為左近介的繼承人
左近介終於意識到業障的無限輪迴
並明白十八年後將會有一個年輕的左近介走來殺死她
而這個人可能也將會被另一個左近介殺死
她將被永遠地困在時空的迴圈中
永遠被後一個自己所殺死

當晚 傳說中的火鳥出現在左近介的夢中說
她如今被困的命運 都是為了當年殺害無辜的承擔
她必須在剩下來的光陰中不斷用醫術拯救眾生才能償還罪孽
當三十年的限期一到
寺廟通往外部的結界會解除
如果她認為自己的罪業已經清除的話
就可以下山離開。

故事最後左近介並沒有選擇逃離
而是去到城中給領主治病
並默默等待年輕的左近介前來殺死自己
完成歷史的循環

這個故事頗有佛教輪迴的意味
唯有償還完自己的罪以及與他人的糾纏
才得以離開這個輪迴
比丘尼最後理解到自己必須被殺
才可以還清“自己”的罪孽
即便未來將有新的左近介來代替她
那也不是她了
“自己”的罪孽已經在自己被殺死的瞬間解脫了
她不再有過去的記憶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