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4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BY 壹團 王志文

作者:賴佩霞
(.)為何想讀這本書:
之前曾聽過「非暴力溝通」的演講,感覺「非暴力溝通」相當具體、有可操作性,在人我之間溝通,不只是向內溝通(自我轉念),可以應用在自己家庭的各個層面以及工作上,因此閱讀這本書。



(.)非暴力溝通四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 一、觀察
1. 為何要先觀察:
(1). 你要選擇玩「誰對誰錯」的遊戲」 還是「如何讓自己開心」的遊戲?
(2). 當專注於觀察時,就不會將焦點聚焦在雙方的情緒上,觀察對方的哪一句話或那個動作讓自己不開心,然後如同監視錄影機般,如實陳述過往。
2. 方法:如同監視錄影機般,如實描述發生的事情,不加任何主觀評論。如此溝通,方不致引起反彈。

(.) 二、感受
1. 批判引起對方的防衛心,讓關係變糟:
把批判變成感受,第一步從願意嘗試開始,發現落入講道理模式,學著加進幾句心理面的真實感受。例如:我生氣=感受(O),我感覺你在生氣=批判(X)
2. 表達感受與評斷的差別:
我覺得「你」在生氣→對別人行為的評斷(覺得後面加上「你」、「他」、「他們」)(x)
我覺得生氣→表達自己的感受(o)
3. 應用於親子溝通時:
(1). 與孩子溝通時,問孩子「你覺得如何?感受是什麼?」,「換做是我,也會覺得OO」,接下來也許可以接著問「我可為你做什麼?」
(2). 透過如此的溝通方式,孩子不會害怕自己的感受被評斷,而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從父母身上趕到支持。長大後,對父母的溝通,也會願意傾聽父母的感受。

(.) 三、需要
1. 用「需要」溝通的好處:
(1). 對方原本只願意付出三分,有可能因此願意付出十分
(2). 當注意力放在彼此的需要上時,就不容易被對方的豺狼語言傷害
2. 沒有受害者:
沒有任何受害者情節參與其中,我們所有行為的背後,隱藏著我們的某種需要
3. 批評隱藏著需要:
對他人的批評隱藏著我們的需要。釐清自己的需求並告訴對方,用需求取代批評與請求,對方比較有可能正向回應。
4. 應用於夫妻溝通時:
夫妻間常常需要的是「尊重」,坦承需要有助情感:
以後相處不開心時,自問:「我為什麼生氣?是因為有什麼需要沒有獲得滿足?」
5. 別成為感情的奴隸:
自己的需要自己滿足,當我們說:我需要「被」oo時,代表解藥在他人手中,就會變成對方有能力對自己情緒勒索
6. 用需要什麼取代不要什麼:
告訴對方你「不要」什麼,讓人產生抗拒、想要反擊,不如告訴對方你需要什麼

(.)四、請求
1. 非暴力溝通中「請求」的要素為:明確、正向、可引發具體行動。
(1). 明確:例如,希望對方開心(x)
(2). 正向:若請求對方不要做什麼等負面請求,因為會引起對方反感,而且明確讓對方知道可以怎麼做。
(3). 可引發具體行動:例如,每週一次約會(o)
2. 「請求」容許對方拒絕
(1). 如果對方拒絕,自己就生氣或將不開心表現在臉上,就會變成命令,容易激起對方的防衛心,進而中斷雙方日後溝通的橋樑。僵持著直到對方對自己低頭,只是讓自己變成感情乞丐。
(2). 如果對方拒絕,可能只是對方一時性的需要空間或時間,日後仍可再次提出請求
3. 當我們看到對方的需要時:
(1). 就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指責
(2). 看到進而說對方的需要,對方就容易開始放鬆。
例如:「我要是你,也會跟你一樣尷尬、懊惱,你慢慢講」



(.) 非暴力溝通之同理
1. 同理自己,有助同理他人:
當你能夠體會自己的感受及需要時,你就更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及需要
2. 4D語言有礙溝通,應避免:
DIAGNOSIS(評論)、DENIAL(否認)、DEMAND(要求)、DESERVE(應得)
3. 非暴力溝通的關鍵,無需在乎對方如何回應我們,需要在乎及思考的是我們如何回應對方的反應(例如對方的No)。
4. 同理的具體做法:
(1). 傾聽及觀察,重複他人說過的內容
(2). 設身處地體會他人的需要,亦即意識轉換
(3). 覺得痛苦時,可以離開現場,等調整好、有力量,再回來面對問題。



(.)結論:
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非暴力溝通」是一門實踐的溝通技巧,在情緒出現的一剎那,要去及時表達自己的觀察、感受又不擦槍走火,其實是有一定難度,因此我覺得非暴力溝通的落實,需要相當程度的練習及實踐。但要跳脫出我們日常生活一般批判及問題解決模式的溝通技巧,讓關係之間更加美好,我認為相當值得嘗試。在嘗試的過程,我發現我所看到的不再僅限於語言的表面,而是自己及對方內心的需要,透過非暴力溝通四步驟,能夠在不引對方反彈的情形下,表達自己的需要,走出現在社會常見的情緒勒索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