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BY 壹團 Yi Hsuan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道德推理是人類發展出的技巧,其目的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社會議題立場,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捍衛自己所屬的團隊。」

看這本書可以稍微了解一下BLM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以及各種社會議題為何會火花四濺互相覺得對方毫不理性:我們想看見的東西已被自己決定,忽視所有令人不安的反證,緊抓蛛絲馬跡為自己的信念堆疊大廈。

人由先天的基因與後天的學習建構出自己的道德觀。然後再以自己的道德觀往外「修正」這個世界。自主倫理觀/社會倫理觀/神聖倫理觀分別重視自身的利益/社會的利益/神聖的利益。可以粗略說是西方/東方/宗教方的觀點。群體中需要道德、倫理與正義,來懲罰不合作或投機取巧的個體。我們先決定最重要、不可碰觸的底線是什麼,再合理化所有的自身行動,並用來攻擊其他不同群體。

語言和武器,幫助人類塑造共有的道德母體,透過八卦(?)以及武力(?)來決定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並且要怎麼行動。

正義之心的味覺受體:關懷/傷害、公平/欺騙、忠誠/背叛、權威/顛覆、聖潔/墮落、自由/壓迫。
即使是公平也有不同的公平定義:是根據比例得到公平(賺越多錢的人應該得到越多錢),還是要有某種公平的比例(賺越多錢的人應該捐出越多錢)?關懷要做到怎麼樣的程度?對弱勢的照顧怎樣才是正確的?強者有義務要扶持弱者嗎?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加入不只一個群體,在各群體中符合規範與信念行動,尋找歸屬與安全。群體放大個人的力量,縮小個人的負罪感。劃分界線後「你是錯的」「我是對的」是容易的事情,侵害不屬於自己群體的其他人也是容易的事。

作者到印度研究不同群體的道德觀念與西方社會的不同,我覺得現在應該可以到各個FB社團去做研究。
像是偷拍或盜照社團中的道德規範(?):內鬼死全家,Po泳裝照就應該被性騷擾或強暴?
https://tw.appledaily.com/local/20200914/IWB5R3FYFVCHRNA5XORXTUO2BI/
或是鋼筆社團中的道德規範(?):鼓勵出門投票被刪文?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021662

理解自己存在偏見:「我們善於說謊、欺騙、合理化,真以為自己很誠實。」然後明白「我們全都會困在這裡好一陣子,好好努力解決問題吧。」是一件事,但是窩在同溫層裡實在很舒適,而且「科學是一鍋大雜燴,Google會引導你前往適合你的研究。」即便科學日新月異,反疫苗反戴口罩的人依然可以找到支持自己信念的研究……單方嘗試證明某觀點是正當的永遠比公平考量另一種觀點容易。

節錄句子
1. 人性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
2. 道德推理是人類發展出的技巧,其目的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社會議題立場,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捍衛自己所屬的團隊。
3. 道德:先天論/經驗論/理性論
4. 社會成規Social Conventions:行為的一致性,用於協調社會互動,並與特定的社會體制背景有關,通常在不同文化或群體間比較時,反覆無常又容易變動。
道德規範Moral Rules:正義、權利、福祉,牽涉到人們該如何建立彼此的關係。
5. 如何在個體需求與群體需求間取得平衡:社會中心型/個人主義型
6. 道德版圖視文化而定。教育程度高/階級高/個人主義型西方文化,道德控管之版圖較小。
社會中心型文化道德控管的層面涵蓋更廣更深。
7. 人們對政治議題的信念為何往往跟客觀事實沒有太大關聯。
8. 判斷和證明是個別的程序。
9. 要想說服別人,就該先表現出尊重親切且開放對話的態度,然後再表達自己的想法。
10. 我們的正義之心太容易就進入戰鬥模式。
11. 我們的身體和正義之心之間有一條雙向道。不道德的事情會讓我們覺得生理上是骯髒的,而清潔自己有時會讓我們更為關注於保衛自身的道德純淨。
12. 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
13. 課責:明確預期人應要證明自己的信念、感覺或對他人採取的行動實屬正當。
14. 探索型思維Exploratory Thought:公平考量另一種觀點。
驗證型思維Confirmatory Thought:單方嘗試證明某觀點是正當的。
15. 人們把智商用於支持自己的立場,而不是用於更充分更公允地探討整個議題。
16. 我們善於說謊、欺騙、合理化,真以為自己很誠實。
17. 我可以相信嗎?(想相信)/我一定要相信嗎?(不想相信)
18. 科學是一鍋大雜燴,Google會引導你前往適合你的研究。
19. 約漢彌爾John Stuart Mill傷害原則(1859):唯有在避免他人受到傷害的前提下,方能有正當的理由對文明社會的任一成員(在違背其意願下)行使權力。
20. 心理學領域裡的所有研究幾乎都是針對一小群人所做的:The Weridest People in the World: 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democratic(Weird)
21. 怪異文化:你越是怪異,就與會看見世界充滿單獨的個體,而非人際關係。
22. 文化和心理相輔相成。
23. 社會習俗和制度是由深植於人類心智當中的概念和慾望塑造而成。
24. 自主倫理觀/社會倫理觀/神聖倫理觀
25. 同理化:認同別人情緒和思緒,並以適當情緒因應之驅力。
系統化:分析系統裡的變數,以得出控制系統行為背後的基本規則之趨力。
26. 定言令式categortical imperative或無條件的令式unconditional imperative:行動時所依循的準則,應是你願意該準則成為普遍法則者。
27. 正義之心的味覺受體:關懷/傷害、公平/欺騙、忠誠/背叛、權威/顛覆、聖潔/墮落。
28. (自由派)關懷、公平/(保守派)忠誠、權威、聖潔
29. 第六項原則:自由/壓迫
30. 基因和文化實踐共同演化。
31. Sic semper tyrannis暴君下場如斯
32. 權利的平等或結果的平等?
33. 群擇group selection, 多層次選擇multilevel selection
a. 大轉變促成超級有機體的出現
b. 共同的意向促成道德母體的誕生
c. 基因和文化共同演化
d. 演化可以很快速
34. 超級社會性Ultrasocial:住在極大型的群體裡,群體內具有某種結構,可以讓這些動物獲得分工帶來的益處。
35. 母體:共識幻覺
36. 團體感的重點是改善群體內的福祉,而不是傷害外團體。
37. 道德是天擇在個體層次與群體層次運作而演化出的適應能力。
38. 強健型連結muscular bonding:有節奏地共同移動。
39. 集體的狂喜舞蹈是一種幾近普世的生物技術,用以凝聚群體的向心力。
40. 集體亢奮:聚集的行為是一種格外有力的刺激因素。多名個體一聚集起來,就會從親近當中生出某種激情,很快促使這些個體達到獨特的欣喜巔峰。
41. 成年儀式:牽涉到恐懼、痛苦、死亡與重生的象徵、神明或耆老的知識傳承等。
42. 裸蓋菇鹼
a. 整體感,包括失去自我感以及基本的合一感。
b. 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感覺。
c. 深切體受到正面的情緒。
d. 神聖感。
e. 覺得獲得直覺知識,並確信直覺知識為真。
f. 似是而非的弔詭感。
g. 難以描述發生的事情。
h. 虛幻無常感,在幾小時內就全都恢復正常。
i. 態度和行為都持續產生正面的改變。
43. 快樂來自於關係,來自於取得你自己與他人合適的關係、你本人與工作的關係、你本人與大於你自身的事物的關係。
44. 宗教這種體制統合了所有跟神聖事物相關的信仰和習俗(亦即優越的事項及禁忌的事項),而這些信仰和習俗統合了單一的道德社群――教會,以及所有的依附者。
45. 儀式、法律及其他的約束,唯有神聖化之後,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46. 道德體系是由價值觀、德行、規範、習俗、認同感、體制、技術,以及演化出來的心理機制環環相扣而成,用於抑制或控制自我利益,讓合作的社會能夠成真。
47. 社會資本:個體之間的社交關係,以及因社交關係而形成的互惠信賴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