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4

四騎士主宰的未來:解析地表最強四巨頭Amazon、Apple、Facebook、Google的兆演算法,你不可不知道的生存策略與關鍵能力 BY 壹團 Han

這本應該算是有效期的書,產業間的霸主每幾年就有所更動,應證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真理」,但書中提到的四間公司「Amazon、Apple、Facebook、Google」,無疑是近幾年來,甚至數年後,仍然能夠蟬聯寶座的科技業霸主。作者取名「四騎士」,讓人聯想到聖經啟示錄中四騎士,其所帶來的,是否為災難性的毀滅呢?

四者與資訊網路都息息相關,各自在擅長的領域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生活。

然而,在創造出龐大的商業利益之餘,巨頭的存在,是否開始危害到公平競爭的底線,扼殺了其他具有創造力的競爭者?又或者帶來其他隱藏的威脅?

今年7月,美國國會舉行反壟斷聽證會,四巨頭的執行長皆以視訊方式出席,面對議員的質詢,針對是否壟斷市場作出答辯,但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無論答辯的結果如何,四巨頭存在所帶來的影響,依舊是無解的難題。

Amazon因為在台灣沒有相關網站,除非是跨國網購才會接觸到,但關於其市佔率,作者舉的例子是「全美國有49%的家庭有市內電話,而全美有Amazon prime(付費會員)的家庭佔有52%!」因此,Amazon對於消費習慣上所帶來的改變,影響極為巨大,其影響力具有破壞性的部分,在於線上購物的便利性,衝擊了傳統的消費模式,使得零售百貨業逐漸萎縮,又因其跨足的領域太廣泛,連帶的也影響到相關零售產業的就業市場,強大的倉儲、配送能力,同樣也打擊著運輸產業。

書中描述Apple的方式,是四者中我覺得最有趣的,如果Apple是個宗教,賈伯斯就是耶穌,而iPhone 大概就是聖物的存在(現在手上就有一台)。Apple由早期麥金塔電腦的宅男形象,到今天變成潮流、奢華的代表,讓冷冰冰的科技產品,竟然能散發出「性吸引力」(奢侈品的存在,象徵著背後的經濟能力,吸引異性的目光,而購買本身的消費體驗,也加強了擁有的欲望)。此外,Apple本身具備的能力,不管是產品本身的工藝技術、創意、美感;還是公司經營的垂直整合;零件組裝的供應鏈管理(台積電、鴻海都是其中一環),都讓人驚嘆。而Apple的爭議點在於,對隱私權的維護,是否能凌駕於法律之上(例:罪犯的手機可能藏有犯罪的事證,但Apple拒絕了執法單位的資料索取),以及前陣子很熱門的話題,線上射擊遊戲《要塞英雄》因為30%的app store抽成與Apple產生糾紛,控訴其以不合理的手段,壟斷ios app的支付管道。

Facebook有別於另外三者,它的賣點在於「愛」,我們對於群體、對於社交的渴望,渴望情感上的聯繫,成就了它的存在。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點「當使用者改變自己的情感狀態資訊,Facebook也會分析其所帶來的網路行為變化,單身者較常在Facebook上發言,而發言是為了求偶而裝扮自己的行為,一旦脫離單身,發言量就會減少」。Facebook 跟Google 面臨的爭議有點雷同,同樣都會蒐集使用者的資料,用作商業用途。除此之外,Facebook 是否該視為「媒體」而非「平台」?差別在於,平台單純作為媒介用途,而媒體在立場、內容的部分,必須保持公正客觀、查證事實等責任。像美國大選所帶來的假新聞議題,Facebook就淪為假新聞散播的溫床。對於Facebook來講,點閱率所帶來的廣告收益,才是其首要的目標,成為媒體有太多的責任,而阻礙公司的成長。

而四者當中,個人對其最具好感的是Google,如果說Apple是一種宗教,那Google 就是現今真實存在,全知全能的「神」,任何問題在Google上都能得到解答,知識不再被侷限於文字、書本中,而能以各式各樣的形式存在於網路上,而我們與知識間的介質,就是Google。然而,在我們使用Google的同時,我們的使用行為也一一被記錄著,Google的服務是免費的,但事實上,我們是以我們的「資料」,作為換取服務的代價,本質上,Google仍然是營利的商人而不是慈善家。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科技的進步,帶給我們更加便利、美好的生活,但在商業性的目標上,對於利益的追求是無止盡的,這一來一往之間,我們的所得所失,是否合乎真理、道德、正義,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