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台菜的一年:重溫記憶裡的四季台灣味,地瓜稀飯、紅燒鰻、紅蟳米糕、烏魚米粉……。 BY 壹團 Doris

本書按照四季分成四個部分,分別介紹屬於每個季節的食物及食譜,都是作者從小吃到大的菜餚,與其說是台菜介紹,更像是作者的回憶書寫,每一道菜都有相對應的小故事。

但閱讀的過程中一直不斷懷疑我真的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嗎?還是我真的對台灣認識太少?書中的菜餚我大概有2/3沒看過、沒吃過;讀到2/3時我突然了解到,作者是台南的大戶人家,富裕的環境讓他山珍海味吃不停,而書中的這些看似簡單的菜餚就算是在中南部長大的媽媽也都沒吃過,貧困家庭出身的媽媽吃長大的就是蕃薯跟地瓜葉,鰻魚、烏魚、螃蟹等都不常見,階級沒有翻轉成功的情況下,至今在我們家吃幾隻大螃蟹都是種奢侈,更遑論是一整籃吃不完的蟳。

台北出身長大的我,在生活步調緊湊的台北也因為飲食習慣變化,這些烹調較為繁瑣的菜餚很少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是參加婚宴,菜餚也基本上是追求出菜速度而缺乏精緻感。

儘管閱讀過程中產生了些許身分認同及貧富差距感,還是從書中多了解一點所謂的「台菜」以及對待食物的態度:

1. 台南以前端午節吃的是用木炭火煎的「煎鎚」,而非粽子。
2. 炸「蚵嗲」要放一塊五花肉,才不會吃起來柴柴的,也不會讓海鮮的味道太過獨特。
3. 作者家的大人說,台灣人過年時不興吃火鍋,那是北方人的習慣。
4. 台灣傳統飲食很重視節令,例如傳統上要從中秋節隔天開始才吃炸物,清明過後炸物就別吃了,否則會太躁。但現在人的生活不重視節令養生,甚至覺得老祖先太過八股,也沒有醫學根據,但老祖先的規矩與生活習慣畢竟是生活的智慧,仍是有參考價值。
5. 吃過極品之後,對不良的東西才會知所比較,很多人沒吃過極品根本不懂現在吃得好不好,無從比較自然就照吃,也沒有意見,有如現代的飲食文化,很多消費者沒有吃到極品,也就不知道可以選擇更好的品質,而屈就於目前的狀況。
6. 推廣台菜時也要一併了解其文化背景,有了文化底蘊,做出來的食物才不會走味。
7. 台菜的奧妙就在食材主控一切的靈魂,吃的是食材原味,煮菜的藝術再將食材與食材撞擊迸出的口味,而不像今日大家慣用調味料做菜,而忘了細細的認識食材、運用食材,讓食材與食材互相迸擊激盪,創造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