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姆《自我的追尋》,書名聽起來很雞湯,內文其實是在做人本主義的倫理哲學融入心理學的討論,擁有一點心理學的基礎的話,我想閱讀起來可能會順暢一些。
目前我看到第三章的一半,一開始佛洛姆首先點出現代社會中人所面臨的和自我有關的問題及背景,為什麼在追逐並擁有了一些世俗認同的價值以後,卻還是會感到空虛孤獨以及對自我的徬徨,佛洛姆解釋了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他想以人本主義的倫理學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基礎去討論這些問題,所以接下來兩章他在討論倫理學和人性及性格,他相信人最終要回到認識自己(人性、性格),才能在這個基礎下去討論自身面臨的處境,這種對人性自我的認識和肯定,就是體現人本主義倫理學的最高價值。
人和其他動物最大差別在於人有自覺、理性和想像力,因為我們在天生適應環境的配置上本就比其他動物弱,所以我們的大腦和學習能力因而特別發達,我們的方式是透過改變外面的環境來使內外一致,透過對意義(真理)在不同層面上的不斷追尋,去解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而「信仰」就是追尋意義過程中的產物。
提到信仰,一般人可能會很直覺聯想到宗教方面的神靈崇拜,但事實上任何你所相信的信念建構出來的體系都能叫「信仰」。很多人會反感所謂宗教狂熱者,對於這些人為什麼這麼癡迷一些不曉得是否真的存在(過)的人事物感到匪夷所思,但 這社會上的其他人,或許他們對於某些事物和價值的堅信不移,在本質上其實和這些宗教狂熱者並無二致,如同推崇神佛一樣,他們可能也在用力地膜拜金錢、權力、外貌、身分、地位等等。我覺得每個人一定都有某些價值上的信仰,但由於不是具象的,所以自己可能不一定有意識到,例如有人相信在成人的世界裡更多的是利益交換、男女之間沒有純友誼、和長者之間的那道世代的鴻溝,
我覺得當自己相信什麼就會很自然地去捕捉與此有關的訊號,即便存在與此相悖的現象,你可能也會下意識地視而不見,所以要對自己信仰什麼保持意識,因為當有一天,你想扭轉一直重複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可以從你的信仰切入,他會是開啟轉折的契機,當你調整了你的思考,真正開始了別的相信,行為模式會慢慢跟著改變,然後原本所相信的那個世界就會有新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