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5

心 BY 貳團 Sylvia Tsai 蔡佳蓉

夏目漱石的「心」是我最近讀了非常喜歡的日本經典文學。聽說這本書是日本中小學國語課一定會選讀的書之一。印象中,小時候看櫻桃小丸子時,也有一集在講小丸子要寫夏木漱石的讀書心得卻寫不出來😅。可能這是一部小孩子會覺得很無聊,但長大後卻覺得有無限深意的書吧。

此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我」主人公與「老師」的相遇以及相處。老師的淡漠深沉與疏離讓主人公不解、卻又無比著迷,而使主人公投注心力經營與老師的關係。

第二部分則描寫「我」主人公的家庭。主人公大學畢業返鄉探親,又恰逢父親病隨時可能大去,而一時無法返回東京找工作。在面臨家中對他的壓力、期許與誤解,以及對「老師」的誤解,讓主人公十分苦惱於與家人的代溝。家人誤以為「老師」是一位對「我」的職涯能大有幫助的大師或仕紳,而只有「我」深知「老師雖然學養深厚,卻如同犬儒一般欲遠離塵世,根本不在乎「我」的職涯。主人公在父親嚥氣之時,收到「老師」寄來的一封如小說般厚的長信,並信中提及「老師」此時已經不在人世,主人公又驚又悲,匆忙開始讀信。

第三部分整篇皆為「老師」的信,約佔整本書比例的一半,也是全篇最精彩的地方,一氣呵成。信中「老師」在自盡前自述了自己的一生,使主人公終於了解「老師」性格扭曲乖張的原因:父母早逝、親戚的背叛與奪產。其中最嚴重的是,「老師」曾背叛青梅竹馬的好友。年少時他們曾愛上同一位少女,「老師」卻一邊責備個性耿直勤學的好友不該近女色,又背地裡搶先與少女的母親提親。好友知情後雖並未責怪「老師」,卻因情傷而選擇自盡。「老師」從此後悔抱憾一生,也從勤學向上之人轉變成厭世而性格扭曲。這件事縈繞「老師」心頭多年,也使他最終也選擇自盡。

本書三大部分的結構安排,透過敘事角度的轉變,呈現出奇特的電影結構之感。其中老師的自述所體現出的人格特質,仿佛是當代日本人性格之總結:扭曲、壓抑又帶種自省的恥感,與整本書流暢的行文形成一種反差。這本書也被譽為對於日本明治時期以來知識份子虛偽的道德價值以及民族性格,進行了很細膩的描寫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