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以後出生的朋友應該蠻常被講吃不了苦或是只追求小確幸之類的話。大概就是現今三十歲上下這個年紀,前輩看我們非常不順眼,主要是因為我們與其價值關有極大的落差。
根據馬汀﹒賽格曼的研究指出,人們有五種幸福感來源:成就、快樂、全心投入、良好人際關係以及意義。早期在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因為什麼都沒有,所以前輩們努力追求成就與快樂。同時,世界的變化也較從前激烈,比起耗費時間解決課題,現今已是個應該投資在發現課題,或者定義課題等方面的時代。
我們這代基本的需求都已經被填滿,面對變化莫測的世界局勢,我們只好望向剩餘三項:全心投入、良好人際還有意義的追求。這三個元素的組合十分符合近幾年大為流行的「斜槓說」,專住在自身的喜好持續精進,因為以往的資本是肌肉,後來不敵蒸氣火車的發明,現在的資本是腦袋,將來也不敵人工智慧,下一波的產業將以非效率的「喜好」。
我們面臨兩個時代的交界,作者提出讓人撐過變化的三個選項:
第一、將經常性變化視為機會,持續走在時代最前端的生活方式,將玩樂即工作發揮到最極致,只管全心投入本身喜好。
第二、像專業工匠,在傳統職業中一點一滴埋頭苦幹的工作方式。要新不新、要舊不舊的的東西會逐漸消逝,但是擁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從古持續留存至今的東西是不會消逝的,在變化的時代,這種獨特性的價值反而會水漲船高。
第三、享受永遠的自由工作者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