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熱門的暢銷書,描述建立習慣的重要。
好與壞的習慣都是從小地方開始的。好習慣的影響經由時間的累積效果,從微小處慢慢地讓自己變得更好,反之,壞習慣的影響也是同樣道理。
此書介紹了習慣形成的四步驟:
「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提示」代表的是我們所關注的現象,從遠古時代去注意環境中提示的食物、水等等,變成現今人們所追求的金錢、健康。經由提示,我們注意這些我們想要現象的指引,便會產生渴望。
「渴望」是習慣背後的動力來源,我們渴望的並非習慣本身,而是習慣帶來後的狀態改變,ex.書中舉例抽菸,抽菸者渴望的並非抽菸本身的行為,而是抽菸所帶來的放鬆感。
「回應」是指培養習慣的過程,可能單純是想法層面,又或者有實體行動,取決於所受到的刺激、執行習慣過程中的阻力,例如所要做的行為超出自身能力太多,自然就不會去執行。
最後是「獎賞」,提示讓我們注意到獎賞,渴望讓我們想要獎賞,經由回應而得到獎賞,獎賞自然就是我們想要的目標,帶給我們好處。
作者在四個方面都提出各自幫助我們培養好習慣的方法。
在提示方面,為了幫助自己保持意識跟覺察自己的狀態,作者建議以「習慣計分卡」的方式來幫我們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計分卡利用的原理是所謂的指差確認,對於想要留意的事情不是只有用想的,還要增加用說的、用寫的去提醒自己,利用計分卡寫下自己的行為,並審視這些行為是否為能給自己帶來正面的益處。
另外,如何讓提示明確也很重要,新習慣與提示的連結越密切,採取行動的時候,就越有可能被注意到。
想要觸發什麼習慣,就要讓這個習慣的提示越明顯,ex.想養成每天多喝水的習慣,把水瓶放在你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環境」也是影響提示的重要因素,環境會與習慣做連結,改變新的環境有助於好的習慣培養。
而行為的改變與否,需要藉由讓習慣本身更具吸引力,利用「誘惑綑綁」讓想要做的事情與必須做的事情綁在一起,ex.做10下伏立挺身完(需要),才能看滑FB(想要)。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我們做這項習慣的「頻率」,而非「時間長短」,所以我們不該問「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建立新習慣?」,而是該說「要重複多少次才能建立新習慣?」
促使我們願意去做這項習慣,必須先讓這項習慣對我們執行上是容易的,畢竟好逸惡勞是天性,從容易的開始做,才有可能做得好。
而執行習慣的過程中的阻力,則會降低我們做的意願跟成效,藉由讓習慣的「開始」容易,能有效的培養習慣延續下去,ex.跑馬拉松很難,跑5公里有點困難,走一萬步難度中等,走十分鐘容易,穿上慢跑鞋非常容易,讓自己循序漸進。
其實原子習慣裡面的內容,小地方改變所造成的大影響,大家都知道,問題是執行層面上的困難,如何進行、以及如何維持下去。
作者提供在建立習慣上,從理論基礎到施行的分析與解釋,讓背後的因果關係變得清楚。